- 韩康宁;冷罗生;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控制是构建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需要对碳排放环境风险进行类型化区分并分析其司法治理差异,以更好地适应预防性司法的规范性要求。以司法方式应对碳排放环境风险,是国家环境保护义务中风险预防责任的体现,与气候变化立法和执法间的有效互动,促进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法治体系的内部构造。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控制面临的障碍,包括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规制的利益识别、科学不确定下碳排放环境风险事实认定、碳排放环境风险累积效应下的规范性评价等方面。完善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应对的规范进路,需要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实施协同司法控制;强化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认定,为准确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提供科学性基础;优化碳排放环境风险司法评价,适度发挥以利益衡量为核心的司法能动性。
2023年08期 v.37;No.30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72 ] |[引用频次:4 ] - 宋杰鲲;刘志诚;陈锐;冷雪丽;
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测算与分摊是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区域协同控制策略的关键,有助于明确各省市的大气环境治理责任,促进区域减污降碳目标实现。文中构建了序列SBM-DEA效率测度模型,定义了减排潜力,并通过求解影子价格得到各环境要素的单位治理成本,据此计算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成本。进而构建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进行大气环境治理成本的公平性分摊,并以逼近公平性分摊方案为目标构建修正FCAM进行效率性分摊。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结果显示:2013-2025年大气环境排放物的单位治理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市之间单位治理成本的差异较大;2025年平均环境效率为0.68,各省市有着不同的减排潜力,且大气环境治理总成本为38566.66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总GDP的6.1%;基于修正FCAM得到的成本分摊方案能够兼效率与公平,并有着较好的可实现性。
2023年08期 v.37;No.300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0 ] - 张静;雍会;
文中基于新疆863户棉花种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通过构建MOA和NAM整合理论分析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在动机出发,探究棉农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响应路径。结果表明:1)采纳动机、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能力和个人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棉农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其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最大。2)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信息能力通过作用于采纳动机显著正向影响棉农的采纳意愿;责任归属通过作用于个人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棉农的采纳意愿;后果意识通过作用于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棉农的采纳意愿。3)棉农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显著正向影响采纳行为。由此,文中提出通过拓宽棉农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政府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从而提升棉农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
2023年08期 v.37;No.300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3 ] |[引用频次:5 ] - 胡继然;姚娟;
水资源关乎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居民实施节水行为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纳入预期情感构建出拓展TPB-NAM整合模型,基于伊犁河谷地区789份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尝试从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共同解释居民实施节水行为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节水行为受到利己和利他动机双重影响,且利己动机的影响更大。2)态度和主观规范直接正向影响节水意愿,并通过节水意愿间接正向作用于节水行为;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和间接均正向影响节水行为,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3)预期情感在个体规范影响居民节水行为中发挥正向促进的完全中介效应,节水意愿在预期情感影响居民节水行为中发挥部分遮掩效应。4)居民的节水意愿直接正向影响节水行为,即居民的节水意愿越强烈,越倾向于实施节水行为。因此,应兼顾居民的利己与利他动机,一方面加强节水宣传,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节水态度,掌握节水技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节水氛围,提高居民主观规范水平;另一方面,科普缺水对人类的威胁,激活居民个体规范。
2023年08期 v.37;No.300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3 ] - 王磊玲;付楚涵;詹浩文;蔡玉平;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农户多目标效用函数,理论推导收益预期、政策认知对农户改革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河南省106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理论推导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农户收益预期和政策认知能显著正向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接受行为。2)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农户政策认知进而影响其改革接受行为,前者表征的经验性认知影响改革意愿,后者代表知识性认知影响其改革接受程度。3)农户收益预期通过收入来源、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影响,但影响的阶段和程度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改革收益、政策认知、因地制宜灵活推进以及加强农户教育培训等对策建议。
2023年08期 v.37;No.300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94 ] |[引用频次:5 ] - 曼孜拉·艾尔肯;张晔;米合日阿依·艾力;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于切实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选取南疆三地州107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政府支持、是否有补贴、补贴满足成本、财务透明度、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参与管护对提高管护效率是否重要、政策认知等8个变量会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外出务农占比、基础设施完好程度、补贴发放时间等4个变量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并不会对参与意愿产生影响。
2023年08期 v.37;No.300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687 ] |[引用频次:2 ] - 罗磊;傅新红;
基于四川省649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对农户生态环保意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使用Probit与IV-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利用条件混合估计进行内生性处理。结果显示:1)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越高,农户越可能萌发生态环保意愿,每提高一个单位疫情认知,农户“非常愿意”在生活中实施环保行为的概率提升5.1%。2)疫情认知对两代农户生态环保意愿的影响均显著,但在老一代农户中的影响更为明显。3)农户疫情认知能够通过增强其风险感知进而提升生态环保意愿,即风险感知是其中的传导中介,中介效应占比约为19.77%。
2023年08期 v.37;No.300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103 ] |[引用频次:3 ] - 汪兴东;宋汶璐;刘庚;
农村居民是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主体,引导其垃圾分类行为实施对缓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压力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预期情感出发,利用江西省658份农村居民调研数据,引入卢因行为模型,构建有调节的中介SEM模型。结果表明:1)异质性预期情感(积极/消极)均会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预期积极情感作用更大。2)生态认知在预期积极情感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在预期消极情感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政策工具负向调节了生态认知在异质性预期情感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即政策工具越强,生态认知的中介效应越弱,且政策工具的负向调节效应在预期积极情感路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据此,在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垃圾行为实施上,需要实行“内+外”联动的举措:注重农村居民二维情感做到“动之以情”、强化农村居民生态认知做到“晓之以理”、落实政策做到“政之以扶”。
2023年08期 v.37;No.30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2 ] |[引用频次:5 ] - 普拉提·莫合塔尔;杨玲;张俸榕;
旅游饮食消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评估旅游饮食生态安全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文中基于2006-2020年的统计数据,量化新疆13个地区的旅游饮食生态足迹,选取生态盈亏、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指数、生态可持续指数、生态效率指数,综合分析其生态安全的时空特征,并采用熵权法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对地区判别分级。研究表明:1)旅游饮食生态足迹主要集中于粮食、牛肉、羊肉、水果,且游客在疆饮食结构演变区域间差异明显。2)旅游饮食生态足迹地理重心轨迹呈“西南-东北-西北”的走向分布格局,重心朝西北方向偏移57.53km。3)旅游饮食生态安全各项指标空间演变表现为“由西部向东部恶化”。4)旅游饮食生态安全综合得分中,塔城、阿勒泰、喀什、和田生态安全良好,一直在相对安全级、安全级波动。乌鲁木齐生态安全最差,一直处于敏感级及以上。哈密波动最为明显,由安全级演变为敏感级。文章为饮食旅游目的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视角及实践参考。
2023年08期 v.37;No.300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0 ] - 徐建刚;黄宁;张洁;石广田;张小安;
沙区铁路遭受风沙灾害的严重威胁,为甄选有利于减少轨道积沙的路基边坡结构,开展铁路路基边坡与风沙流输运规律的研究。文中基于风沙两相流理论,结合铁路路基实际边坡结构,建立四种路基模型,模拟计算路基周围流场分布和积沙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气流流经各路基模型形成相似的流场分区。2)在近轨道处,各模型的水平风速总体呈“V”形变化,并在背风侧形成大涡旋,其中模型C(上沙下水泥坡路基)的回流区最小。3)由于各模型迎风坡结构不同,影响气流在坡面的减速效果,进而引起迎风坡流场分布产生较大差异:不管短期还是长期,模型A(全沙坡路基)和B(上砖下沙坡路基)在迎风坡和轨道处的沙粒体积分数均高于模型C和D(拱形沙坡路基),而且总体上模型C的沙粒体积分数最低,最不易发生积沙,输沙效果最佳。4)随着风速增大,沙粒逐渐由路基迎风侧输运至背风侧。总之,模型C有利于减少铁路轨道积沙、降低成本,能够为铁路沿线风沙防护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8期 v.37;No.30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 ] - 彭亮;乔英;王环波;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区水循环要素演化特征,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管理。文中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2000-2020年为研究时段,开展区域自然-社会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研究,采用Python语言对GLASS-ET产品进行批量获取与处理,得到研究区域实际蒸散量动态;选取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区域水循环要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平均值为95.4mm,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实际蒸散量(AET)波动范围149.4~175.6mm,多年平均AET165.4mm, AET总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开都河与黄水沟两条主要河流地表径流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表引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人类高强度的活动和用水方式直接影响着区域水循环要素演化进程,研究结果可为焉耆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8期 v.37;No.300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 王德旺;何萍;张馨予;石岳峰;黄文海;
苏干湖(包括大、小苏干湖)是祁连山西段山间内陆河流域尾闾湖泊,所在流域仅有少量牧业活动。研究湿地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未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决策提供支撑。以苏干湖流域气象数据、遥感影像、冰川编目数据、水文监测数据等为基础,识别流域气候变化拐点,分析冰川变化规律、河湖湿地的演变以及冰川和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56年以来,苏干湖流域年均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加,流域气候经历了冷湿-暖干-暖湿等一系列变化。2)冰川的数量、面积和储量都在持续减少,冰川消融加剧。其中≤0.1km~2的小冰川数量和面积呈增加趋势,冰川规模越小则越易发生消融。3)1995-2020年地表河流总流程由302.16km延长到325.29km,增长了23.14km;主干河流大哈尔腾河的径流量、径流深都在增加。4)湖泊的面积和水位同步变化,其中大苏干湖面积和水位都有所上升,小苏干湖面积和水位则基本不变。
2023年08期 v.37;No.300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 ] - 温佳昱;潘佩佩;王晓旭;兰烁康;任丹丹;
河北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矛盾日益加深,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势在必行。文中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GTWR模型,对河北省1995-2019年多要素投入产出框架下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河北省粮食作物水足迹呈上升态势,灰水足迹年增长率幅度最大。2)研究期内河北省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呈现下降(1995-2000年)-上升(2000-2015年)-下降(2015-2019年)的变化态势,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3)有效灌溉程度、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力密度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种植结构和化肥施用强度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各影响因素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文中研究为各地区制定因地制宜的用水效率提高对策提供研究依据。
2023年08期 v.37;No.300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54 ] |[引用频次:2 ] - 易鸳鸯;刘婉琴;张志东;李雪;王慧楠;张伟;
为探究长期覆膜棉田土壤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含量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交错带五家渠蔡家湖垦区0、5、10、15、20、25、30年覆膜年限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GC-MS和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土壤PAEs含量分布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覆膜棉田土壤中PAEs的分布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覆膜棉田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未覆膜对照样本,覆膜棉田土壤中15年地块最低。各覆膜年限棉田土壤中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目水平上,微球菌目(Micrococcales)、假诺卡氏菌目(Pseudonocardiales)、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是各样品中的优势目,其结构形成主要驱动因子是DnOP和土壤有机质。各覆膜样本中优势属为Gitt-GS-137、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KD4-96、Bacillus和Devosia,相对丰度之和分别占细菌总量的90.58%、91.06%、93.50%、91.24%、96.18%,有10个属的群落丰度与总PAEs或各单体存在明显相关,其中,剑菌属(Ensifer)、Pedosphaeraceae属、Devosia属与总PAEs或各单体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各覆膜棉田土壤已受到PAEs污染,土壤PAEs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程度影响。
2023年08期 v.37;No.300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 艾尼瓦尔·吐米尔;维尼拉·伊利哈尔;买买提明·苏来曼;
对乌鲁木齐市30个样地264个样点的苔藓植物进行调查,采集苔藓植物标本665份。经鉴定出苔藓植物79种(含变种)隶属于15科,29属。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紫萼藓科(Grimmiaceae)为优势科,其种数占苔藓植物总种数的69.6%。通过对调查区同类型、不同地点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市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为植物种类多,干扰较少的样地中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就高。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30个样地中苔藓植物的盖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人为干扰程度、土壤湿度等对苔藓植物的分布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地面生苔藓植物的分布受人为干扰和郁闭度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区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受人为干扰较大。
2023年08期 v.37;No.300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1 ] - 顾雪丹;吕东;赵祜;陈刚;张涛;王立;褚敏;
以1年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幼苗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光强为对照,采用透光膜设置6个光强梯度0%(L0)、15%(L1)、30%(L2)、40%(L3)、60%(L4)、80%(L5),探讨了不同遮光处理对红砂幼苗生物量积累和光合特性影响。测定其生长指标及光合指标,筛选适合红砂幼苗生长的光强范围。结果表明:1)轻度遮光(遮光度15%)红砂幼苗的苗高增长率、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F_v/F_m、Φ_(PSII)、ETR、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2)正常光照处理(遮光度0%)红砂幼苗的类胡萝卜素含量、NPQ、胞间CO_2浓度(C_i)及蒸腾速率(T_r)最高。3)随遮光强度的增大,生长及光合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由高到低依次是L1>L0>L2>L3>L4>L5。4)综合所有指标表现,15%遮光度更具有促进红砂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潜力。
2023年08期 v.37;No.300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8 ] - 杨凝薇;王丽;郭倩;文海朝;刘炳响;李红姣;
为了解不同品种果桑的低温适应能力,以12个不同品种的果桑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在河北省保定地区植物越冬期间,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调查田间抽条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果桑的自然越冬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能在河北省正常越冬的优良品种,为果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期间,果桑枝条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田间抽条率的调查中,得出‘大马牙’的抽条率最小,为0.00%;‘小白鹅’的抽条率最大,达到12.43%。经过隶属函数法以及平均气温加权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果桑的抗寒性强弱,结合枝条抽条率筛选出果桑品种‘大马牙’在这12个品种中的抗寒性最强,而抗寒性最弱的为‘小白鹅’。
2023年08期 v.37;No.300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3 ] - 包晓英;党梦娇;钟鑫鑫;任昱;祁帅;高永;
以乌拉尔甘草作为供试品种,研究库布齐沙漠可追踪式光伏阵列内不同位置甘草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特征,为可追踪式光伏电站内实现林光互补的绿色产业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光伏板下、板间甘草株高、主根粗、主茎粗、复叶数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生长旺季板间、板下甘草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来适应环境变化;对于光伏电板不同位置环境的变化,甘草能够通过改变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含量来适应环境。由此可见,甘草可以通过改变生长特征和生理特性来适应光伏电站内的环境变化。
2023年08期 v.37;No.300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0 ] - 杨冉冉;高梦洋;王洪波;骆文;
以围场地区清代以来地名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历史文献与现代地名资料,运用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围场早期蒙古语地名体系,含义多体现“万灵萃集,上塞神皋”的良好生态,是游牧为主生产方式的反映。建围时,清王朝为弘扬骑射本领与朴实风气,凸显“满蒙一家”政治理念,充分继承原有蒙语地名,形成七十二围地名体系。清末全面放垦后,围场生产方式由游牧转为农耕,在原有地名基础上形成了农耕色彩鲜明的聚落命名特征,体现了政府、流民、商号及地主等多方力量在围场放垦中的共同参与。这一过程中,政策主导下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围场地名景观不仅是区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证、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也反映了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与地域特征。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迁移及行政体制调整,不少地名消失,成为当地文化资源的损失。在历史文化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应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围场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地域特色。
2023年08期 v.37;No.300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 ] - 许意如;韦艳绿;郑文俊;王荣;
景名体现了命名主体的立意和文化背景,桂林作为传统山水景观城市,历史底蕴深厚,通过主要古籍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景名命名虽看似毫无章法,实际上可分解为命名素材、命名规范和意境呈现环节。基于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地名学命名流程,构建景名命名采词、构词和修词“三词”模式,以解释景名命名过程。研究发现桂林景名形成了以独特地理环境特征语词为核心,以传统文化色彩元素为延伸的景名命名模式,可为景名文化内涵解读提供新角度,为现代景名命名和更名提供理论支持。
2023年08期 v.37;No.300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0 ] - 郝思文;张冬林;文亚峰;李鑫玉;
城市植物景观是人民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及观赏需求,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及福祉,确定城市植物景观提升的优先级尤为重要。文中运用德尔菲专家法及非对称性影响分析法,总结归纳影响居民对城市植物景观满意度的环境因子,并对其作用机制及提升优先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居民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满意度存在非对称效应。2)空间布局是影响居民对于城市植物景观满意度的兴奋因素,滞尘降噪、气候调节、文化表达、经济价值、观赏特性、群落层级、树种选择、景观季相、可达性、绿地率与绿量是表现因素,景观多样性是基本因素。3)景观多样性、滞尘降噪、气候调节、文化表达、经济价值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呼和浩特城市植物景观提升的优先级。文中结合居民满意度对城市植物景观营建的优先级进行探索,为后续城市植物景观营建与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考。
2023年08期 v.37;No.300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 ] - 王珊;韩佳莹;赵晓东;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了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成为了旅游发展效率的研究重点。文中引入非期望产出,运用Super-SBM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内蒙古黄河流域七个盟市的旅游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旅游发展效率处于较为无效阶段,整体发展为中低等效率水平。2)内蒙古黄河流域各盟市旅游发展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旅游资源丰富度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对旅游发展效率存在影响。
2023年08期 v.37;No.300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2 ] - 贺小荣;史吉志;徐海超;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在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对二者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检验,进一步运用PVA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方式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加深;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稳定的作用方式和逐渐增强的作用强度;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从资源、文化、生态、产业及经济维度对乡村振兴分别起着“载体”、“核心”、“支撑”、“路径”和“基础”的驱动作用。
2023年08期 v.37;No.300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01 ] |[引用频次: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