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瑞丽;徐自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治理绩效差异化现象与不平衡问题。基于“政府行政层-政社互动层-村民自治层”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揭示高治理绩效的生成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呈现出了一种超越“双轨式治理”传统的“复合型治理”逻辑:1)强有力的行政执行与高程度的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双轨式治理”仍为必要条件,发挥着普适性的作用。2)仅有“双轨式治理”并不构成农村人居环境高治理绩效的充分条件,资金投入、激励强化、协同互动与情感联结等四个条件变量相互作用,与“双轨式治理”一同形成了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的多样化组态,包括“双轨治理-情感激励”模式、“双轨治理-情感协同”模式、“双轨治理-财政激励”模式、“双轨治理-财政协同”模式与“混合型治理”模式。3)通过跨案例比较进一步发现,“双轨式治理”的超越逻辑是在政府工具介入属性(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和治理主体关系面向(分立面向与合作面向)两大维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模式与路径,以弥合治理绩效的不平衡。
2023年10期 v.37;No.30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9 ] |[引用频次:5 ] - 张童朝;李芬妮;颜廷武;
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不得不面临着“温饱”与“环保”的权衡与取舍。基于农民绿色生产兼具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文中尝试构建了后脱贫时代背景下,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对农民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分析框架,并采用Binary Probit模型和Threshold Regression模型,以湖北省1507份农户的有机肥施用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农民各维度贫困发生率依次为:教育(55.08%)>信息(38.02%)>相对收入(24.02%)>生活(20.97%)>健康(16.59%)。2)相对收入贫困对农民绿色生产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3)健康和生活贫困是低收入农民绿色生产的主要障碍,高收入农民则囿于教育和信息贫困而难以开展绿色生产。由此可见,由于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安全农产品并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日益被人们重视,而后脱贫时代的相对和多维贫困将继续存在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绿色生产决策,如何通过缩小收入差距、识别并应对多维贫困,并提升政策靶向性,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不可忽视的问题。
2023年10期 v.37;No.302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1 ] - 袁益;万仞雪;
基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H县2018-2020年2004户家庭相对贫困治理追踪数据,文中分析了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发展工具)和财政再分配(财政工具)在降低收入差距,改善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工具带来的增长效应能够缓解相对贫困,但收入差距会恶化增长效应的积极作用。2)相对贫困治理推动了收入差距缩小,大大降低了相对贫困发生率。3)帮助家庭实现非农就业的“去农化”发展工具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相对贫困发生率;促进家庭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再农化”发展工具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更加严重;财政工具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2023年10期 v.37;No.30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2 ] - 马如意;肖海峰;高博;乔光华;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在构建“外部情境因素-内生驱动因素-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635个农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内生驱动因素对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以及意愿向采纳行为转化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并识别外部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等内生驱动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并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采纳行为;就测量指标而言,水土资源保护认知、他人采用成功示范、自我效能实现、种植收入增长感知是主要驱动力。2)从总效应看,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大,但并不完全解释采纳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效果相对较小。3)外部情境在内生驱动因素对采纳意愿影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采纳行为是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2023年10期 v.37;No.30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2 ] - 张慧利;夏显力;
正确理解宅基地的多功能性是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权益需求的关键所在。文中基于451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重点探究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功能因素及其区位异质性,同时兼论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功能因素是生产功能和资产功能,生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抵押方式流转宅基地,资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入股方式流转宅基地,但抑制农户选择租赁方式流转宅基地。2)生产功能抑制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资产功能抑制近郊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但促进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3)市场环境可以削弱生产功能对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可以增强资产功能对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近郊村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建议重视宅基地多功能性及区位差异,加强制度“松绑”与“创新”、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的权益需求。
2023年10期 v.37;No.302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07 ] |[引用频次:2 ] - 马勇洁;仲俊涛;米文宝;石建丽;蒋鑫;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对碳储量影响,分析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对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借助FLUS模型对2030年流域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模拟,基于预测结果评估碳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脆弱性。结果显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各情景生态用地均呈上升趋势,经济用地则不断下降,草地、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各情景碳储量均有所增加,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经济优先情景,综合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233.67×10~6t; 240.07×10~6t; 232.18×10~6t; 236.72×10~6t;碳储水平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整体表现为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西北部受气候暖湿化影响草地持续扩张,固碳能力增加最为显著;湖东沙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换使碳储量有所增加,而青海湖周边建设用地增加则导致碳储量呈点状退化;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经济优先情景,综合发展情景潜在影响指数(PI)分别为1.67;1.90;0.36;1.66,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流域碳储量均表现为正向潜在影响,表明未来不论以哪种情景发展,青海湖流域碳汇均在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脆弱性均保持下降。
2023年10期 v.37;No.302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9 ] |[引用频次:4 ] - 肖欢;员学锋;杨悦;马超群;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文中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InVEST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栅格尺度对西安市200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特点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20年,西安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综合指数先持续增强后减弱,扩张形态偏离圆形,扩张模式以蔓延式为主,有向“东北-西南”方向扩张的趋势。2)西安市整体生境质量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且生境质量在等级上有分别向两极转化的趋势。3)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但多年均值为0.269,为中度失调状态。根据研究结果,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还处于相互拮抗期,未来在制定规划策略时,应将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两头抓,加快实现区域动态协调发展。
2023年10期 v.37;No.302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3 ] - 张燕;梁进一;韦玲霞;
文中基于GEE云平台计算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兰州市近4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兰州市RSEI在0.28~0.46之间波动上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8年、1999-2012年和2013-2021年,各阶段RSEI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25%、0.78%和0.18%,表明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阶段性改善状态。2)空间上,2013-2021年兰州市南部的山地森林带和自然保护地RSEI明显增加,而北部兰州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黄土丘陵地带的裸地和草地有所退化,1986-2012年与之相反。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RSEI变化趋势不一致,但耕地RSEI持续变好,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RSEI变化的贡献率为90%,其中绿化覆盖面积是主要贡献因子。综上,人类活动对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3年10期 v.37;No.302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7 ] |[引用频次:2 ] - 陈青;王文明;马明;
为解决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形体尺度不合理导致的建筑能耗过高、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热舒适性较差的问题。从建筑形体尺度与功能空间需求方面对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进行调研,提取乡村居住建筑原型。利用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平台对建筑原型几何参数进行界定并实现动态控制,借助Ladybug Tools工具集对不同设计变量组合方案进行建筑能耗、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并输出各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值。将所得评价指标值作为优化数据与NSGA-Ⅱ算法耦合,建立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流程,得出均优建筑设计方案。经过迭代计算,从1800组设计变量组合中选取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相比基准建筑,优化方案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可降低19.9%,室内全天然采光达标面积百分比可提高16.9%,有效天然采光照度百分比可提高2.2%,室内适应性热不舒适时间百分比可降低9.4%。
2023年10期 v.37;No.302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7 ] |[引用频次:2 ] - 郭富强;李钢铁;霍轶珍;曹志富;
近年来,内蒙古河套灌区在渠道防冻胀方面取得了大量试验研究成果,但采用有限元模型模拟渠道保温防冻胀效果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河套灌区预制混凝土渠道适宜的保温模式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文中在原位渠道试验的基础上依托ADINA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渠道模型,对铺设不同厚度聚苯板渠道温度场和冻胀量进行了模拟,提出了预制混凝土渠道适宜保温模式。研究得出,预制混凝土渠道各处理渠段均阴坡温度梯度>渠底温度梯度>阳坡温度梯度,并且随着保温板铺设厚度的增加,阴坡和阳坡渠基地温的温度梯度逐渐减小,渠基最大冻胀部位位于渠道下坡1/5~1/3处;铺设6~12cm以上聚苯板对渠基冻量减小幅度最为明显,将最大冻胀量控制在3cm以内;河套灌区6cm预制混凝土板衬砌渠道适宜铺设的聚苯板厚度为6~8cm。
2023年10期 v.37;No.302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 杨绮梦頔;张春平;常耀文;吴镇宇;刘霞;陆威;郑伊铃;
沟道是影响坡面单元提取及水土保持图斑构建的重要基础,确定最佳汇流量阈值是提取流域沟道的关键。文中以大别山区金寨县铁冲乡小流域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采用ROC曲线法定量确定大别山区小流域沟道提取的最佳汇流量阈值,并将该方法提取的结果与实际沟道网络进行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不同汇流量阈值对沟道提取特征有明显影响,随着汇流量阈值的增加,沟道等级减少,沟道密度与数量呈指数趋势减少。2)不同地貌类型的沟道起点汇流量阈值有一定差异,低丘陵、高丘陵、低山分别为1.57hm~2、2.18hm~2、2.30hm~2。利用汇流量阈值抽取一级沟道样本点,得到ROC曲线下面积AUC=0.702,约登指数最大值2.21hm~2为最佳汇流量阈值,最佳阈值提取的沟道RMSE为29.76m,沟道套合差1.74%,沟道提取效果理想。3)基于ROC曲线的最佳阈值提取沟道结果符合研究区地貌特征,与实际沟道网络一致,表明利用ROC曲线可定量化确定最佳汇流量阈值,在大别山区适用性良好。
2023年10期 v.37;No.302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 许航;秦岭;何淑勤;史小鹏;郑子成;骆紫藤;
为弄清干旱河谷地带土壤抗冲性的变化特征,采用野外调查与原状土冲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干旱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冲刷过程中,3种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含沙量总体呈先减少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土壤抗冲性符合随冲刷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的规律。2)土壤抗冲性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5mm团聚体含量(WR_(0.25))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抗冲性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3)草地抗冲性能最好,经果林次之,农耕地最差。研究表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增加根系密度对强化土壤抗冲性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区可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以期为干旱河谷地带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10期 v.37;No.302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0 ] - 王蕾;杨震;刘笑;陈浩;曹磊;
利用MeteoInfo软件计算2016-2020年关中地区沙尘天气期间的逐时次后向气团轨迹,按季节进行聚类,结合PM_(10)小时浓度数据,分析主要沙尘输送路径,并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确定主要潜在沙尘源区及其贡献水平。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主要沙尘输送路径为西北路径,主要潜在沙源地包括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和我国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研究提出“沙源地边缘敏感区域”的概念,并指出这些区域城市可作为传输路径下游城市的沙尘预警指示城市,影响关中地区的沙源地边缘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陕西北部。关中地区春季沙尘影响频次多于冬季,春季沙尘源区分布范围比冬季广,但大部分源区贡献强度比冬季有所减弱。
2023年10期 v.37;No.302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2 ] - 李孜沫;
霍乱是1820年传入中国并影响至今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探讨历史时期霍乱流行的地理规律对现代霍乱防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综合运用时空分析方法、MaxEnt生态位方法,探讨民国时期霍乱流行的危险分区及其历史演变。结果表明:1)民国时期,霍乱连年流行,但主要爆发于夏、秋季,并在1918~1920年、1931~1933年、1938~1947年形成三次大规模流行波峰。2)霍乱弧菌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广阔,决定了霍乱流行的空间特征,奠定了霍乱危险等级的空间格局。以“沈兰西”弧线为分界,首先,民国时期,霍乱波及今34个省级政区的1779个县级政区,累计霍乱县数高达7070个县,弧线东南半壁霍乱县数与累计霍乱县数分别是弧线西北半壁的8.17倍和15.40倍。其次,省域霍乱危险等级中有特危19个、高危1个、中危、低危各0个,并总体呈现弧线东南半壁为特危等级省份、西北半壁为中危等级省份的分布格局。3)近200年,霍乱在中国经历了“传入扩散-爆发流行-防控收敛”的传播变化过程,省域霍乱危险等级总体具有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特征。
2023年10期 v.37;No.302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 吴霞;蔡进军;王长军;李维倩;陈刚;白阳阳;
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调查采集了银川平原147个农田土壤样品,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解分析(VPA)等方法分析了空间、气候、土地利用和土壤性质等21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性显著,银北样区(YB)土壤细菌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银南样区(YN)。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是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不同菌群在样区间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纬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全盐、全钾和速效钾与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土地利用方式与优势菌群相关性最强,全盐与拟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VPA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纬度、土壤含水量、容重、机械组成、全盐和全氮对土壤细菌整体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全盐的整体解释度最高,是影响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2023年10期 v.37;No.302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3 ] - 郝孟婕;刘美英;赵宝平;王清宇;敖敦;王永宁;杨波;
为降低小麦籽粒对镉(Cd)的积累能力,确保食品安全,明确田间条件下不同叶面肥抑制小麦Cd吸收的效应,选取中轻度Cd污染小麦田土壤为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不同种类叶面肥(磷肥(P)、锰锌肥(Mn+Zn)、多元素复合肥(M)、有机水溶性肥(O))对小麦不同器官中Cd的含量、分配以及Cd富集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叶面肥后小麦籽粒中Cd含量均可下降到食品污染物标准规定值(≤0.1mg/kg)范围内,以喷施锰锌肥籽粒降Cd效果最佳,降Cd率可达41.72%;锰锌肥、多元素复合肥的施用显著降低了小麦地上部的Cd含量(p<0.05),小麦地下部的Cd含量只有喷施锰锌肥处理显著高于不喷施叶面肥处理(p<0.05);喷施磷肥和锰锌肥使小麦籽粒中Cd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了2.12%和2.47%;喷施叶面肥首先抑制了叶对Cd的富集,其次是显著降低了籽粒Cd的富集。综合考虑认为,小麦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锰锌微肥籽粒降Cd作用最显著,在生产实践中适宜在中轻度Cd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中优先推荐。
2023年10期 v.37;No.302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 ] - 刘雪英;黄露希;赵云霄;郝瑞强;蒙仲举;张燕如;凌侠;
黄柳(Salix gordejevii)是北方沙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其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以制作机械沙障和柳编为主,发展新型沙产业是合理利用黄柳植物资源的有效途径。文中针对内蒙古沙区黄柳平茬资源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选择不同比例黄柳木屑(92%、87%、82%、77%、62%)与麦麸混合完全替代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木屑栽培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研究不同配比栽培基质对猴头菇菌丝生长、子实体表观性状、产量、效益及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常用配方蒙古栎木屑栽培的猴头菇为对照组,探究黄柳平茬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H3(黄柳木屑82%,麦麸15%,玉米粉1%,黄豆粉1%,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0%-65%)栽培的猴头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均表现良好,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袋均利润最高为2.228元,高于对照组的2.155元,表明以黄柳木屑完全替代常用木屑栽培猴头菇可以降低栽培成本,增加栽培收益,同时做到平茬资源的合理化利用。H3栽培的猴头菇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整体高于对照组。结合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综合考虑,栽培猴头菇最佳黄柳木屑基质配方为H3。该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利用黄柳平茬枝条生产猴头菇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并为沙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2023年10期 v.37;No.302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 ] - 张倩;包庆丰;孙志宏;郭月峰;
为探究脆弱生态条件下柠条适宜平茬技术,提高灌木林生态保护与无粮化饲草料转化利用程度,基于内蒙古生态脆弱区实际情况设计机械平茬(T_1)、生物平茬(T_2)、轮换平茬(T_3)3种技术,通过试验采集及多元主体问卷调查,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9个层次30个指标的柠条平茬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 CRITIC EWM组合赋权法对其进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效益评价,以筛选并评价优选平茬技术。研究表明:1)柠条平茬技术效益评价中,重要性程度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饲化利用、水土保持和技术盈利能力为主要影响指标。2)三种平茬技术实现的综合效益排名为T_3>T_1>T_2,其中,经济效益排名为T_2>T_3>T_1、社会效益排名为T_1>T_3>T_2、生态效益排名为T_3>T_1>T_2。3)研究认为T_3模式是内蒙古生态脆弱区柠条平茬优选技术,其中技术扩散效率、政策支持力度和规模化开发影响作为关键因素制约其效益实现,为此构建政策导向下柠条轮换平茬技术推广扩散机制。
2023年10期 v.37;No.302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0 ] - 赵晓玉;李明达;王子寅;刘慧丽;马若石;刘秉儒;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重要的天然林区,研究罗山生态系统变化对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凋落物是连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生态过程的关键纽带。文中以宁夏罗山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青海云杉林(Picea crassifolia forest)和油松-山杨针阔混交林(mixed fores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opulus davidaian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林分凋落物化学组成、凋落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揭示宁夏罗山不同林分凋落物化学组成差异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罗山三种典型林分凋落物的各化学组分中都是OC含量最高,各林分凋落物OC含量排序为青海云杉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化学组分中TN含量最高,且差异显著。青海云杉林凋落物化学组分的C/N最高,且差异显著。不同林分凋落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青海云杉林凋落物微生物生态网络较复杂,微生物群落之间联系更紧密。综合分析表明,影响凋落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因素中,OC和TK分别是影响凋落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
2023年10期 v.37;No.302 15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1 ] - 潘海伟;郝龙飞;秦富仓;李赵毅;张盛晰;许吉康;吴帅;
为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植被油松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季节性规律,选取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的春、夏、秋3个季节分别采集林木根际土,探究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养分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均为夏季>秋季>春季,与土壤有效养分变化规律相反,其中土壤碳、氮和磷的有效养分含量均在夏季最低,且夏季显著低于春季。夏季和秋季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向量长度显著高于春季,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向量角在春季大于45°,而在夏季和秋季小于45°,表明土壤微生物在春季受到磷元素限制,夏季和秋季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碳元素和氮元素限制。在不同季节土壤化学性质受到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的影响,通过RDA结果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很好的解释了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其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累计解释率分别为80.69%、82.22%和83.67%。综上,油松人工林微生物对养分的调控主要依赖于真菌、革兰氏阳性菌与放线菌,结合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向量长度和向量角分析发现,春季油松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限制因子为磷元素,而夏季与秋季为碳和氮元素。
2023年10期 v.37;No.302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1 ] - 王娜;周翔;卢学英;张胜武;许云华;
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其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差距。探析旅游者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尝试提出“享乐偏好-感知效力-环境行为成本”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对泰山风景区游客的493份调查问卷,采用定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倾向之间呈微弱正相关关系。2)感知效力正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3)享乐偏好和环境行为成本负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据此,通过提高游客感知效力,以游客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普及低碳理念,倡导简约环保的绿色旅游方式,降低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成本等干预策略的实施,以期弥合旅游者环境态度-行为之间的差距。
2023年10期 v.37;No.302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4 ] |[引用频次:0 ] - 徐英;车静怡;乌铁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高度关注。文中从微观情境的视角出发,将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的研究转向对当地居民幸福感问题的关注。文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和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驿为调研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真实性获得、认同和恋乡情结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形成的主要范畴。2)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产生受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和真实性获得三大环节共同影响,每个环节都伴随不同层面的认同与恋乡情结,进而促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形成。3)乡村旅游地居民在面对不同主体时会存在认同差异,且这种差异与认同主体的社交距离和对其交往主体的尊敬程度相关。
2023年10期 v.37;No.302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5 ] |[引用频次:0 ] - 庄军;申明智;谢双玉;
以湖北省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局域关联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集聚性、异质性和方向性特征等三大方面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性特征:四时段核密度差异明显,武汉在四时段都为高度聚集区,连片区域随时间而增加,集聚范围和面积也都有所扩大。2)空间异质性特征:形成由最初的西热东冷到北热南冷再到后期的东西两头热中间冷的空间态势。后两个时段冷热点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其他时段差异较为明显。3)空间方向性特征: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不断增加,集聚范围不断加强,由最初的西部向东部迁移,都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格局。4)影响因素分析:湖北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经济产业情况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旅游收入、三产占比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人文类的因素是引起A级景区在空间上出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年10期 v.37;No.302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2 ] |[引用频次:6 ] - 陈怡宁;程翔;范梦余;
以独库公路为例,基于地理标记照片,遵循认知-情感理论及情感环状模型解析游客的认知要素与情感变化,并结合GIS地理分析工具及DBSCAN算法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独库公路游客认知具有多重属性,各路段核心属性是自然景观,特征属性各不相同。2)独库公路游客认知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北段稀疏孤立、中段集中连片、南段热点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3)游客在独库公路上的情感体验特征是动态且多层次的,首因效应、地方认同与资源的稀缺程度影响了游客的高峰体验,低强度-愉悦情绪则有效调节了旅行的情感节奏。4)独库公路的建设与治理工作宜分段性地因地制宜。据此为目的地管理者在资源分配、形象塑造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2023年10期 v.37;No.302 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7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