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户收入?——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红丽;韩平新;滕慧奇;

    文中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不稳定性总体上对农户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农户收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不稳定性通过减少农户纯非农劳动力配置降低农户收入;就业公平感知负向调节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劳动力资源纯非农化配置的影响;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起步期、稳定期、抚养期和赡养期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对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东部和西部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影响不明显。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加强就业信息精准传达,减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发挥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平感知;根据农户特征和地区产业经济水平,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增收。

    2023年11期 v.37;No.30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9 ] |[引用频次:2 ]
  • 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变动与行动逻辑

    郑佳欣;马志越;

    易地搬迁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能够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问题。在生计资本变化影响下,农户基于自身考虑会做出不同行动选择。在此背景下,文中以期望理论为依据,采用解释社会学的研究途径,主要运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田野研究方法,聚焦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分析其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从生计前景角度研究农户生计变动及其行动逻辑。通过案例分析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在不同生计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本和家庭再生产情况,综合考虑收入、福利、风险等损益得失所呈现出的生计策略。研究表明:搬迁农户对生计产出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影响,更是农民面临不确定性环境下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户的生计选择与行动逻辑是特定行为环境下所做出的主观决策。

    2023年11期 v.37;No.303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4 ]
  • 新时期脱贫地区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测度及特征分析——基于重庆市4193户调查数据

    刘愿理;姚焱;廖和平;何田;

    运用中位收入法和多维综合指数法,分别测算重庆市4193户样本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程度,通过Dagum基尼系数验证后,提出一种确定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可行方案。研究表明:中位收入法提出以农户收入中位数的50%识别相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发生率7.73%,而多维综合指数法建议以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60%识别相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发生率10.02%。Dagum基尼系数验证表明,多维综合指数法识别的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组间差距略高于中位收入法,且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不仅包含了收入指标,还涉及物质、能力、机会等维度,因此文中建议以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60%作为相对贫困标准。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群体倾向于户主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劳动力匮乏,抚赡养负担较重,转移性就业较少,产业发展缓慢和低保户、大病户、五保户等。

    2023年11期 v.37;No.30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4 ] |[引用频次:3 ]
  • 脱贫户生计转型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大别山区Q县890户脱贫户数据

    汪俊雯;江激宇;张士云;

    推动山区脱贫户的生计策略优化转型、促进其可持续增收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区Q县890份脱贫户2017和2021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状态转移矩阵识别了脱贫户的生计转型路径,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评估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1)2017-2021年,脱贫户生计策略转型中维持型、农业专业化和生计非农化转型占比分别为10.90%、14.16%、74.94%。2)基于反事实假设,农业专业化转型的脱贫户向生计非农化转型,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将提升1.6%,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将下降49.8%;反之,生计非农化转型的脱贫户选择农业专业化则会降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并提升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3)脱贫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和农业专业化转型的收入增长率均边际递减。4)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影响脱贫户可持续增收的关键。基于此提出通过提升脱贫户人力资本、增加非农就业岗位等途径促进脱贫户可持续增收。

    2023年11期 v.37;No.303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4 ]
  • 1990-2021年黄河流域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转化空间格局及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

    张玉韩;郭文华;肖飞;

    以30m分辨率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位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1990-2021年耕地与森林、灌木、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的相互转化情况、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为科学实施“进出平衡”制度、保障黄河流域粮食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1年黄河流域耕地向其他主要农用地净转出183.51万hm~2,非耕农化率为4.9%,其中畜牧业发展对耕地的挤出效应最为明显。2)净转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以及蒙中等地区,其中乌兰察布、延安、榆林、忻州、吕梁、庆阳等地级行政区净转出面积较大,而蒙西、宁夏、豫北、山东等地区则以净转入为主。非耕农化率呈现与耕地净转出不同的分布格局,玉树、果洛、阿坝等地区耕地净转出较少但非耕农化率较高。3)黄河流域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转化空间格局演变对耕地的坡度、侵蚀风险、≥10℃积温、土壤pH等生态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对年降水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综合适宜性的影响在整个流域层面是负向的,但在地级行政区层面,对更多数量地区的影响是正向的,特别是耕地资源较丰富的中下游地区。

    2023年11期 v.37;No.303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2 ]
  • 韧性视角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类型划分与转换规律——以30个煤炭城市为例

    刘耀彬;郭燕;肖小东;傅如毅;

    经济韧性是一种适应性的动态调整能力,能够反映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基于该视角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归纳转换规律是精准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为此,文中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韧性分析框架,以2003-2019年30个煤炭城市为例,评价其经济转型能力,并基于障碍因子差异对其经济转型能力进行类型划分,进而归纳其转换规律。结果表明:1)各煤炭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差异悬殊,适应力和创新力不足是煤炭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弱的重要原因。2)煤炭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可划分为四大类型,超过86%的煤炭城市属于其中的适应力高障碍-创新力低障碍型或适应力低障碍-创新力高障碍型,表明大部分煤炭城市受单因素制约。3)适应力高障碍-创新力高障碍型煤炭城市易转换成受单因素高障碍的类型,受单因素制约的煤炭城市类型基本维持不变,适应力低障碍-创新力低障碍型并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可见,煤炭城市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针对不同类型降低其障碍度,逐步推进经济转型。

    2023年11期 v.37;No.303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7 ] |[引用频次:1 ]
  •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

    兰峰;林振宇;黄歆;

    有效地认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1、2016、2021三年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多中心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六区总体空间结构“多核”发展态势明显,主次中心分布呈“面状蔓延+多点辐射”的放射型发展格局;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的发展状况、空间聚集度、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安市发展重心向北移动,虽呈扩散发展态势,但内部集聚度仍较强;西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交通和政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在帮助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同时,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2023年11期 v.37;No.30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2 ] |[引用频次:5 ]
  • 集体公示地价体系的历史演变、关键问题与未来展望

    王满银;肖瑛;程建;

    通过文献研究法与理论分析法,系统的梳理了集体公示地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存关键问题,并尝试建立我国集体公示地价体系框架结构。研究发现,集体公示地价体系应由区片价、基准地价与标定地价组成。其中,区片价、基准地价已实现全覆盖,标定地价暂时留白,但仍是集体公示地价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集体公示地价体系存在平衡关系,区片价高于农用地基准地价与农用地流转价,低于国有末级工业用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基准地价低于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高于其征收补偿标准;应以城镇开发边界为限,界内界外选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未来,应加快确立区片价的公示地价性质与地位,加强集体公示地价评估参数的探索与相应技术标准的研制,进一步规范集体公示地价成果的应用范围。

    2023年11期 v.37;No.303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 ]
  • 北方半农半牧区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评价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为例

    刘那日苏;乌日嘎;金良;

    文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231份农牧户调查数据,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是农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性资源,绿色生产是生态宜居的关键要素。2)我国北方半农半牧区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3)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多数嘎查村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下阶段,优质协调嘎查村占比较低。4)改善生计资本、促进绿色生产、建设绿色生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2023年11期 v.37;No.303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0 ] |[引用频次:3 ]
  • 煤矿区植被-水-土响应关系研究进展分析

    王义;张俊娥;程洋;陈静;王一淑;董婧;伍娟丽;

    在全球双碳目标与我国西部煤炭资源持续开发的形势下,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稳定面临重大挑战。矿区生态系统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了解采矿活动对土壤、水资源与植被生长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响应关系的研究态势,利用CiteSpace、VOSviewer、Pajek等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的1991-2022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前发文较少,其后年发文量呈抛物线式增长,尤其是近五年以来,有关矿区植被修复与土壤、水之间响应关系的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发文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发文机构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矿区生态遥感监测、恢复区土壤重建、矿区地下水储量与生态环境演化特征等方面。研究指出,土壤含水量是矿区影响植被生长最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埋深阈值决定地下水是否对地表植被与土壤提供水源,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受水土资源的协调影响。保水采煤技术提升、地裂缝治理、土壤健康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是碳减排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

    2023年11期 v.37;No.303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 4000年以来鲁北平原典型剖面古火重建及人类活动

    王雪梅;谭志海;苗继红;雷秋景;杨柳;

    针对山东常徐村(CX)沉积物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分析测定黑碳、磁化率、烧失量、地球化学元素等古环境指标,试图探讨生物质燃烧与人类活动、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4000~2800a BP.时期,气候从温湿向温凉偏干转变,局地野火偶尔发生。其中距今3500~3000年黑碳出现明显的峰值,这可能是因为商周时期当地人类生产生活诱发生物质燃烧事件所产生的黑碳颗粒,经过流水侵蚀作用和再堆积过程,致使黑碳浓度明显增加,气候和植被是野火发生与蔓延的限制因素。2)2800~2000a BP.时期,气候向暖干趋势转变,野火频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类大面积的土地利用有关。野火发生与人类活动及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但植被仍是影响野火发生的先决条件。3)2000~500a BP.时期,气候变得冷干,野火频率处于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生产达到稳定阶段,土地已开垦殆尽,同时灌溉农业建立,气候是野火事件的主控因素。4)500a BP.以来,气候进一步干旱,广泛的生物质燃烧,尤其是近300a BP.进入快速增加阶段,这是清朝以来气候干旱化,加之人口急剧增加,人类焚林开荒等活动加剧所致,人类活动已成为野火发生的关键因子。

    2023年11期 v.37;No.303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 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的建筑能耗总量省际分配——基于公平与效率耦合的视角

    蔡伟光;刘奇琪;李睿;霍腾飞;高景鑫;于艳辉;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各领域妥善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探寻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与碳减排需要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是建筑部门响应碳排放“双控”国家战略,实现建筑领域安全降碳的关键。基于公平-效率耦合的视角,文中提出地区内“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兼顾”以及地区间“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相当”的原则,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构建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模型。通过蒙特卡罗与数值模拟技术,获取2030年建筑能耗省级配额,并将其与以能耗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还是碳减排潜力的实现深度,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都是符合多维度要求的最优选择,其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为12%,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

    2023年11期 v.37;No.303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83 ] |[引用频次:2 ]
  • 基于分类组合评价方法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以泰安市城区为例

    孟令华;朱礼敏;邢香粉;杨树杰;马明永;

    地下水质量评价是地下水环境保护、治理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泰安城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是泰安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为准确反映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系统采集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119组,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最差指标判别法相结合的分类组合评价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一般化学指标15项、无机毒理指标6项、毒性重金属5项、有机指标26项。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差,可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源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源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68.07%,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样品占31.93%,地下水的综合质量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地下水综合质量受到天然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贡献率为54.36%,其中影响最大的指标为一般化学指标总硬度和无机毒理指标硝酸盐,超Ⅲ类指标影响率分别为74.39%、59.76%。分类组合评价方法考虑了一般化学指标与毒理学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解决了传统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过于集中且Ⅲ类水出现概率低、最差指标判别法评价结果过于悲观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2023年11期 v.37;No.303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2 ]
  • 干旱地区谷子适宜土壤湿度下限动态指标

    魏学;张明雪;李博;侯琼;赵亚波;

    采用大田遮雨和盆栽的方法进行水分控制试验,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谷子5个发育时段适宜土壤湿度下限指标,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插值形成土壤水分下限动态指标曲线。结果表明:谷子生长期土壤水分下限呈抛物线型变化,播种至出苗土壤水分下限为60%,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20cm;出苗至拔节水分需求较低,土壤水分下限为5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30cm;拔节至抽穗为水分敏感期,根系继续向下伸展,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抽穗至灌浆为谷子需水最多时期,土壤水分下限为7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灌浆至成熟期需水有所减少,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基于发育进程和积温方法建立的土壤湿度动态方程,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06和0.9302,此方法可在谷子节水灌溉预报工作中应用。

    2023年11期 v.37;No.303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油用向日葵多点试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赵长延;段维;朱志锋;马宗兴;柳延涛;刘胜利;万素梅;

    为了油用向日葵新品种的推广进行区域比较试验,准确评价参试向日葵不同品种重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表现,筛选出适宜种植品种和种植区域,文中利用AMMI模型和GGE模型对油葵区域试验中的15个参试品种、5个试验地点综合评价,分析不同油葵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不同试验点的代表性。综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品种受基因影响最显著。通过两个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品种S2203、S2205和S2207是比较理想品种,另外银川和赤峰试验点效果较好。AMMI和GGE模型综合分析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为新品种筛选及理想试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11期 v.37;No.303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 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及影响因素

    张野;雷泽勇;赵国军;周凤艳;杨晓红;杨雨欣;

    樟子松作为北方关键的造林树种,在引种到章古台后,其成熟期提前,养分输入主要依赖凋落物。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成熟林凋落物产量的变化机理并为林地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樟子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凋落物总量、各组分凋落量的月动态以及凋落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樟子松人工林凋落总量的月动态呈现双峰型。在5月,各组分凋落量相对均衡;而在10月,凋落总量的绝大多数成分为针叶,占比达到90.86%。在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林分生长阶段,针叶均是樟子松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其占凋落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差异对凋落总量及各组分凋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林分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风速是影响枝条凋落量的关键因素,而月平均温度则是影响凋落总量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对各组分凋落量的影响较小。在625N·hm~(-2)条件下,环境因子更能满足樟子松人工林在成熟期的生长需求。

    2023年11期 v.37;No.303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0 ]
  • 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转录组分析

    李海兰;白露超;

    为探究锈菌与青海云杉之间的互作机制,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青海云杉健康植株和发病植株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差异倍数(FC)≥2且错误发现率(FDR)<0.01为标准,共获得15408个差异表达基因,有10296个差异基因上调,5112个差异基因下调。GO注释中,DEGs显著富集到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催化活性和结合等过程。KEGG注释中,DEGs显著富集到核糖体、植物与病原互作、内质网蛋白加工、信号转导等过程,通过分析相关通路发现,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为验证RNA-seq数据的可靠性,对10个DEGs进行RT-qPCR表达量检测,验证结果为,RT-qPCR和RNA-seq测得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这有助于深入研究候选基因在青海云杉响应锈菌侵染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开展青海云杉抗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2023年11期 v.37;No.303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 苹果种植户有机肥施用的经济效果评价——基于新成本效率模型的对比分析

    张美玲;张复宏;

    为探究有机肥施用的经济效果,对不同规模种植户有机肥施用的成本效率给予科学的评价。文中基于489户山东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PSM模型及新成本效率模型对苹果种植户施用有机肥的生产效率及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较之未施用有机肥的对照组,施用有机肥使生产技术效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单位土地净利润分别平均提升了4.8%、1111.53kg/人、6786.14kg/hm~2、2.28万元/hm~2。2)通过对比不同规模种植户的新成本效率发现,种植规模在0.267~0.533hm~2的各项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且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3)持续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抑制投入技术的无效损失并促进苹果等多年生高价值农产品的节本增效。为此,建议政府等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大信息干预的力度、强化专业技术培训、优化要素投入的配置方式提高种植户有机肥的施用水平,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2023年11期 v.37;No.303 15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1 ]
  • 青少年研学群体的自然关联性建构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花菲菲;白凯;胡宪洋;

    自然关联性研究是系统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突破口。基于本土案例的思考,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案例地,聚焦青少年研学群体,借助Q方法,旨在回答该群体“通过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青少年研学群体自然关联性包括四个基本维度,即基于自然的自我意识、面对自然的主体情感、融入自然的积极体验以及针对自然的整体认知。研究总结提出了自然关联性的结构框架,用以呈现与解释青少年研学群体自然关联性的形成过程。上述结论充实并完善了自然关联性的概念体系,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本土文化视域下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延伸与实践需要。

    2023年11期 v.37;No.303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0 ]
  •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及其影响因素

    王凯;刘美伦;甘畅;赵燕;景程宇;

    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区位熵、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系统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错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释放产业关联效应与乘数效应以扩展旅游影响的地域范围、产生地方化经济及专业化经济以发挥旅游正向外部效应、发挥富民效应与推动城乡融合的方式以促进居民增收,共同作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空间错位格局。2)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程度不断提升,空间错位关系由以负向错位为主转变为负向错位与正向错位势地均衡的局面。3)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格局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旅游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宏观调控对二者空间错位影响不显著。

    2023年11期 v.37;No.303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8 ] |[引用频次:5 ]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网络演化及驱动因素

    王莉琴;石培华;张毓利;张一楠;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2023年11期 v.37;No.303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5 ] |[引用频次:6 ]
  •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视觉景观质量评估研究

    朱怡婷;艾克达木·麦麦提尼亚孜;周春山;

    分别利用美景度评价法(SBE)、GIS分析技术,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典型景点进行景观质量评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SBE法是心理物理模式对风景审美评判的测量,是参观者主观审美判断,可体现对景物的感观优美程度。GIS方法从客观量化了景观特征数据,从宏观尺度体现景观特征。前者对体量小、起伏度小、距离远,完全由地质现象构成的景观进行评价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后者更适合评价大尺度、范围广的景观。2)由两者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兼顾了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综合归纳性更强,较好地减少了由单一方法对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结果的偏差。3)不同的景观类型在用SBE或GIS评价方法时各有优势。对于景观类型多样、成因丰富、结构复杂的旅游景区的景点进行评价时,综合评价方法更为有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根据评价目标选取符合景观类型评价的方法,以发挥其的最大效能,提升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2023年11期 v.37;No.303 19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 ]
  • 遗址性博物馆景观叙事与游客认同建构——以昭君博物院为例

    程俊兰;王公为;

    作为见证历史发展变迁的场域和载体,遗址性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公众认同建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分析法、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遗址性博物馆的景观叙事、游客认同建构路径以及游客反应。研究表明,昭君博物院的景观叙事包含叙事建筑、叙事参照、叙事主题和叙事经验四种叙事类型,通过组织控制对不同景观的排序、组合、命名表达讲述者自身的立场与价值观。建筑、展馆、展品和展演成为故事叙述者(博物院)与受述者(游客)之间的核心景观。游客通过解读景观叙事,产生其自身的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成为重构昭君故事的核心要素。文中研究对于推动游客建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认同以及优化博物馆旅游体验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年11期 v.37;No.303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5 ]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