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文英;尉迟晓娟;孙岳;单子溢;
生态产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生态产品供给的基础和保障。基于生态产品供给内涵及其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关系机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当量因子法、熵权法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评估分析了京津冀2011-2021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提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目标-问题”导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框架。结果表明:京津冀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生态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较小,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长幅度最大;生态产品供给的空间差异明显,高供给能力区位于北部地区,南部平原地区处于低供给水平;承德、张家口、北京市生态环境产品供给能力高,唐山、天津、保定市生态物质产品供给能力高,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市的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高;生态产品供给的障碍因子相对比较稳定,生态用地、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园林绿地及渔业产品为主要障碍因子,各城市存在个别差异。结果提示:理应从全生态要素、特色要素地域、跨区域保护提出一体化保护策略,从供给区域、供给障碍因素提出系统治理策略。
2024年07期 v.38;No.31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20 ] |[引用频次:0 ] - 管宁宁;柳凌韵;黄惠春;
农业生产效率事关国家粮食产量稳定和粮食战略安全,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之一。文中利用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产出效率和收入效率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并考察农业产业链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较高,平均产出效率和收入效率分别为0.87和0.85,但农业生产效率仍存在13%~15%的效率损失。2)农业产业链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农户收入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农户产出效率的促进作用。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链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的产出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中、大规模农户收入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4)相较产中阶段的农业产业链服务,产前阶段的统一采购和产后阶段的加工销售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2024年07期 v.38;No.311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6 ] |[引用频次:0 ] - 朱满德;李成秀;花盼盼;
“市场定价+生产者补贴”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的创新探索,引起了玉米生产要素配置调整和配置效率变化。基于2005-2020年20个玉米省级产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玉米收储制度的实施及其改革影响玉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实施收储制度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收储制度的价补分离改革则削弱了其制度本身对于玉米要素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传导机制是通过影响玉米现金收益和种植规模作用于要素配置效率。尽管玉米生产者补贴依然造成配置效率损失,但这一市场化改革举措仍可以视作优化要素配置、改善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提出持续巩固农产品收储制度及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果,逐步以市场化综合型生产支持措施替代扭曲性补贴措施等建议。
2024年07期 v.38;No.311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 张思麒;蔡荣;
基于大豆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使用2008-2021年中国大豆主产省份县级面板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中国大豆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随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大豆总产量历经持续下降、波动增长和稳定增长三个阶段,并且不同区域间大豆产业发展的分异程度加深。2)大豆生产格局的区域差异显著,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扭转了大豆生产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上的扩散趋势,重塑了以东北优势产区为核心的分布格局。3)大豆生产格局演变的核心驱动因子包括农业资源禀赋与收储制度改革,次级驱动因子包括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密度,并且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4)中国大豆生产格局演变是以自然选择机制的约束作用为基础,以及市场选择机制的引导作用和制度调控机制的优化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通过重要直接驱动和间接作用,实现了对大豆生产格局的优化调控,对东北地区大豆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2024年07期 v.38;No.311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0 ] - 董恺;穆月英;
保障种粮农户的收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基于微观视角,参考世界银行的脆弱性定义以及相关研究构建粮食生产脆弱性研究框架,依据投入产出方程对粮食生产脆弱性进行测度,实证分析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探究不同农户群体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粮食生产脆弱性对农户的农业收入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2)土地流转行为以及极端气温变化是粮食生产脆弱性影响收入的机制所在。3)不同农户群体粮食生产脆弱性对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关注农业脆弱群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导不同农民合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重视极端天气等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等相关对策建议。
2024年07期 v.38;No.311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0 ] - 张俊;姜海宁;李佳洺;张文忠;
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耦合协调对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运用DEA-MI模型、标准差椭圆、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西藏县域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2018年西藏县域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期内西藏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技术效率及其细分的规模效率起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制约作用。2)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存在低水平集聚现象,二者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格局并有向正东-正西方向转变的趋势,对应中心总体向东南移动。3)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小幅上升,呈现出磨合、拮抗、中度失调、严重失调四种类型,严重失调阶段县域数量呈下降趋势,磨合、拮抗、中度失调阶段县域数量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的匹配失衡存在于大部分县域且经济效率的相对优势持续增强。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耦合的空间表征以经济规模为刚性支撑,经济效率起促进或约束作用。考虑到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需求,应推进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边缘地区适度发展,实现经济效率与经济规模在核心区高水平匹配-协调发展、非核心区低水平匹配-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
2024年07期 v.38;No.311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0 ] - 渠宗儒;李谷成;王攀;刘世奕;
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对中青年农户和参与合作社农户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网络信息获取能力能够通过提高农户的效益认知来促使其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具体而言,随着农户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农户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在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作用,进而促使其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据此,提出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农户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增强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群体包容性,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政策建议。
2024年07期 v.38;No.31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0 ] - 胡德胜;王栋梁;张竹溪;
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量日益增长,不断加剧国家之间尤其是它们涉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跨界水资源矛盾。建立和完善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美墨在近120年的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可供中哈吸取的经验教训。运用历史、比较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演进过程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梳理美墨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讨论其经验和教训。发现的启示:美墨跨界水配置法律机制在渐进式的立法策略、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刚弹结合的配置措施以及大量必要的硬软工程4个方面的经验可供中哈借鉴,于支撑性法律文件缺乏系统性、联合机构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以及美墨分水关系存在较大失衡风险3个方面的教训需要中哈吸取。
2024年07期 v.38;No.311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 刘竞;
利用2008-2022年地理标志农产品统计数据和全国各省市相关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对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数量类型结构、时空结构以及各省市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建设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有量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8至2022年,我国地理标农产品年增量呈波浪型增长,各省市区地标农产品保有量及各种类型之间有较大差异。2)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类型和空间分布上集中度较高,部分省区地标农产品类型相对均衡。3)地标农产品保有量中/低值区域呈现出由集中到分散的分布趋势,且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高值/次高值区域则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分布发展,分布范围不断扩大。4)政府财政投入、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业市场化水平与地标农产品保有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与地标农产品保有量相关性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讨论我国地标农产品注册保护中基层主管部门积极性受限的症结,分析不同研究尺度下经济影响因素表现不一致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关于地标农产品未来研究重点聚焦的领域。
2024年07期 v.38;No.311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9 ] |[引用频次:0 ] - 王思嘉;贾蓉;臧华栋;葛军勇;曹丽霞;吴迪;
多样化轮作是缓解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土壤退化、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定向设计区域适宜性的轮作模式对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多目标协同至关重要。文中基于河北省张北县2017-2021年的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利用作物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进行调参与验证,评价了该模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并利用验证后的APSIM模型模拟了该地区4种特色作物228种轮作模式10年的生长过程,基于投入产出和碳足迹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的产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研究区燕麦(Avena sativa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蚕豆(Vicia faba L.)和胡麻(Sesamum indicum L.)生产模拟的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4.3%-15.4%。在228种轮作模式模拟中:从能量当量产量来看,燕麦-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能量当量产量最高,为4.13E+05 GJ/hm~2。从生态效益来看,马铃薯-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净碳排放量最低,为0.42 t·C/hm~2。从经济效益来看,胡麻-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综合收益最高,为65857.09元/hm~2。研究结果基于作物产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目标需求,为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对应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7期 v.38;No.311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0 ] - 张璟;王若男;吴天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保障玉米产量基础上增加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中国大豆玉米争地矛盾、实现“稳粮扩油”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文中利用黄淮海地区农户样本基于生产环节的四次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生产实效、影响因素与困难挑战。研究发现:1)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面推广的第一年,整体上能够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政策目标,但部分复合种植户的大豆或玉米单产相较单作种植存在不同程度降低。2)在关键生产环节中,抗倒伏和抗除草剂品种性状、使用复合播种机、玉米种植密度达标、大豆种植密度达标、排水系统完善是影响玉米单产的核心因素;耐荫品种性状、使用复合播种机、大豆种植密度达标、种肥同施、出苗后除草是影响大豆单产的核心因素。3)复合种植户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是苗后除草困难、人工成本过大、缺少专用机械和播种麻烦。据此,提出强化示范带动、开展科研攻关、加强政策扶持等政策建议。
2024年07期 v.38;No.311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0 ] - 李伊彤;郭智慧;王晓萌;胡园梦;荣丽华;
针对城市用地供给紧缩、空间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提高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成为提升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有效途径。文中选取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OI数据,运用“四叉树”思想构建网格,分析城市空间功能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功能信息熵指数计算与分层线性模型构建,测度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休闲绿地规模较小且系统性不足,居住生活功能空间与商业商务功能空间协同性较差;城市的空间功能混合利用水平较低,信息熵指数呈现由中心向周围递减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增强经济活力、提升公共服务便捷性以及增强交通设施配置可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提升绿地率则反之,街区建筑容量、街区人口承载能力分别加强与削弱了经济活力与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的正向关系。文中通过“功能-格局”的研究范式,剖析了城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的多尺度影响因素,对于空间规划实践过程中通过导控指标调节空间功能混合利用程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科学意义。
2024年07期 v.38;No.311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0 ] - 戢晓峰;王娟;陈方;孔晓丽;徐迎豪;
为测算共享单车参与地铁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行程的环境效益,文中基于共享单车订单数据和地铁站经纬度数据,根据共享单车行程起点和终点与其最近地铁站之间的距离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圆环形缓冲区大小,进而识别出二者的竞合关系,并将其表征为竞争、连接和互补三类,利用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方法探究共享单车环境效益。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的案例研究表明:昆明市共享单车与地铁竞合关系中,共享单车与地铁连接出行占比最大,占比约为61.54%,其次是互补出行,约为34.5%,竞争出行占比最小,约为3.96%;工作日共享单车与地铁竞合出行产生的环境效益大于非工作日,工作日共享单车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3014.749kg,非工作日共享单车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1312.320kg,其中连接出行产生的环境效益>互补出行产生的环境效益>竞争出行产生的环境效益。
2024年07期 v.38;No.311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0 ] - 李化英;张志斌;陈龙;郭倩倩;张宁;赵娜娜;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精准评估是衡量其配置合理性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文中以兰州新区为例,基于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采用Ripley’s K函数、ArcGIS网络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可达性角度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显著,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特征。城市中心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重点区域,而城乡结合区域分布数量较少,呈零星状分布。其中,经营性设施的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公益性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呈现典型的圈层结构特征,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递减的分异规律,中部为“高-高”集聚区,边缘为“低-低”集聚区。3)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人口密度的匹配不均衡,仅有10.46%的区域处于“双高”、“双低”的供需平衡状态,外围及远郊区域不同程度上存在供给不足、供给超前问题。4)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受到自然历史、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2024年07期 v.38;No.311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0 ] - 金国辉;闫敏超;王亚雄;
基于低碳生态目标下内蒙古西部地区供暖节能转型,提出由阳光间+围护保温优化+风电+储能组成的智慧农宅供暖系统,结合人员适应性调节形成低成本易推广的节能供暖控制系统,利用可拓原理和组合重要性改进智慧供暖评价指标筛选和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普通农宅和智慧农宅的供暖效果和能耗水平。结果表明:智慧农宅供暖期温度更为平稳,波动幅度降低42.26%,节能15626.16 MJ,能耗性能优于普通农宅供暖。智慧农宅供暖节能强度高于普通农宅供暖节能强度0.22W/(m~2·℃),智慧农宅供暖期时均耗能强度低于普通农宅供暖期时均耗能1.95kJ/(m~2·℃)。智慧农宅供暖综合评价优于普通农宅供暖综合评价,验证了节能策略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农宅智慧供暖模式选择及评价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技术支撑,对完成好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2024年07期 v.38;No.311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 刘春英;曹依;李嘉薇;肖长江;
为探究南昌市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利用地累积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并采用APCS-MLR模型定量解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Cu、Pb、Zn、Cd和Cr的平均含量是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32、1.92、2.26、2.03和1.04倍。Cu、Pb、Zn、Cd和Cr的地累积指数为-0.43、0.07、0.33、0.22和-0.66,Zn、Pb、Cd处于未污染到中等程度污染水平,Pb和Zn的高值区位于市中心区域以及西北部和东部开发区,Cd含量高值区位于西北部和东部产业基地周边。Cu和Cr属于未污染水平。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82.96,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Cd的生态风险指数为60.88,属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由污染源解析可知,交通源对Cu、Zn、Pb的贡献率分别为52.29%、64.41%和38.01%,工业和农业混合源对Cd、Zn的贡献率分别为52.78%和86.33%,自然源对Cr、Cu的贡献率分别为83.72%和45.87%。南昌市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受交通和工农业活动影响较大,应重点加强交通管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Zn、Pb、Cd的生态风险水平。
2024年07期 v.38;No.311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0 ] - 苑杨;杨俊杰;姚喜军;李耀;图木;
煤炭开采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国家的能源需求,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了恢复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解决复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急迫的基础工作。以神东矿区七年复垦区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复垦模式区的土壤样品,对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进行研究,尝试搞清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复垦模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种植植被后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增加之势,甚至超过未沉陷区,并以欧李模种植区有机碳含量最大,含量顺序为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柄扁桃(Prunus pedunculata(Pall.) Maxim.)。>0.25mm的团聚体组成在各种复垦模式下的土壤中占比均较高,并随植被种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各个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不同复垦模式下都呈现相同的规律,即随年限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后种植合适的植被可以提高复垦区土壤>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选择合适的植物种可以加快团聚体恢复的速率。
2024年07期 v.38;No.311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0 ] - 宋金堆;肖辉杰;辛智鸣;罗成威;贾肖肖;
为探究荒漠绿洲区新疆杨单木液流特征并估算其林带耗水量,文中监测新疆杨液流和环境因子,并将激光雷达点云提取的林木参数与日蒸腾量拟合。结果表明:新疆杨液流速率随胸径增加而增大,其日变化为“昼高夜低”的多峰曲线,5-9月平均液流速率为0.0015-0.0026 g·cm~(-2)·s~(-1)。日尺度下,太阳辐射是新疆杨液流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月尺度下,新疆杨液流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汽压亏缺。基于激光雷达点云可以提取林木参数。林木胸径、边材面积、叶面积均与其日蒸腾量拟合较好(R~2>0.950),通过胸径、边材面积、叶面积估算5-9月林带的耗水量为967.70-1029.65mm。
2024年07期 v.38;No.311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0 ] - 刘立江;鲁仪增;王艳;董智;鲁腾;高广臣;刘金石;
为研究不同NaCl盐浓度胁迫对刺榆无性系幼苗的叶形态、生理和光合指标的影响,探究刺榆耐盐的生理机制,文中采用盆栽法对7个刺榆无性系扦插幼苗进行4种浓度NaCl溶液处理,分析其叶片表型、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对不同NaCl盐浓度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刺榆各无性系在低浓度盐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高浓度(100mmol·L~(-1)及以上)盐胁迫下刺榆各无性系的叶片边缘出现不同程度的萎蔫,且随着盐浓度增加,盐害症状逐渐加重。2)盐胁迫后,刺榆各无性系的光合速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3)刺榆各无性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随盐胁迫浓度增加而呈现不同程度升高,5个刺榆无性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现为持续增高趋势,2个无性系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无性系的耐盐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DJ1>DJ3>DJ2>DH1>DJ4>DW1>DY1,其中DJ1与DJ3为强耐盐型,DJ2为较强耐盐型,DH1与DJ4为中等耐盐型,DW1与DY1为弱耐盐型。文中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刺榆耐盐生理机制和耐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依据。
2024年07期 v.38;No.311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0 ] - 田磊;刘亚彤;吕丹;孙凤芝;
以黄河流域9省区的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组合水平指数、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贝叶斯回归模型对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组合水平时空演化、互动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数量上传统村落分布格局为中游>上游>下游,A景区分布格局为下游>上游>中游。2)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组合水平空间表现为中游>上游>下游,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形态格局。3)由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互动演化过程可知,传统村落对A级景区的冲击呈现波动式,上游传统村落对A级景区产生的响应波动性明显小于中游和下游地区。A级景区对传统村落的冲击较为平缓,中游A级景区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响应波动性明显小于上游和下游地区。4)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A级景区的互动演变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支持、人才保障、市场需求要素对二者互动产生了正向影响,交通通达性、科学技术、城乡融合要素则对二者互动具有负向影响。
2024年07期 v.38;No.311 1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0 ] - 何少聪;吕君;刘丽梅;李英杰;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愈发明显,此背景下,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体旅融合发展、打造产业融合精品项目对于推动国家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中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和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内蒙古两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间的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测度两产业间耦合协调度以及同步发展程度,确定历年耦合类型,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两产业的融合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两产业在2011-2017年间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而旅游产业增速明显低于体育产业,且2020年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均大幅下降。2)两产业耦合协调度自2011年始持续上升,并在2014年后达到较好的耦合协调程度,于2020年大幅下降。3)影响两产业融合发展的指标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需求因素、经济因素、劳动因素、政策因素。上述研究成果可为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同时促进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24年07期 v.38;No.311 19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9 ] |[引用频次:0 ] - 秦兆祥;谭慕华;张薇;王悦;
旅游流动语境下,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已演化为具有多重意义的文化复合体,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场域。游客多元文化景观感知对历史文化街区情感体验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以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地,依托眼动实验和访谈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TF-IDF算法,探索游客“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变化机制。研究发现:游客对大召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感知分为建筑景观、艺术景观、生活景观、人像景观、公共景观5种类型,其中,建筑景观和艺术景观是被试者眼动凝视的焦点;游客对不同景观类型的情感体验呈现出“正”“负”交织的复杂态势,但正向情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大召寺、塞上老街、通顺大巷和阿拉坦汗广场是游客视觉凝视与情感表达的双核心区;游客对景观的视觉凝视与情感体验遵循“视觉-情感-行为”逻辑框架,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体验意义建构。结论拓宽了人地情感研究的方法边界,并为城市情感空间的认知、生产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2024年07期 v.38;No.311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