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祝著名地理学家刘胤汉先生八秩华诞

    任志远;曹明明;

    2007年08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 典型干旱区PRED系统生态环境指标的选择与实践——以新疆民丰县为例

    熊黑钢;周哲;

    本文通过选取的水资源总量、年沙尘暴天数,耕地面积,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等因子,作为判断典型干旱区PRED系统状况的生态环境指标。并结合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数量,恩格尔系数等其它因子来讨论新疆民丰县PRED系统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用于评价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干旱区,能较好地反映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状况和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为其建设发展提供了评判和规划的依据。

    2007年08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3 ]
  • 人类活动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任建民;忤彦卿;贡力;

    石羊河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关系为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性。但上游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引起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研究表明,至1989年净灌溉面积达2.01万hm2,使进入下游的河川径流衰竭甚至断流;石羊河中下游年超采量达5×108m3以上,仅民勤盆地年超采量达4×108m3以上;下游地下水矿化度以每年0.1g/L的速度增长,下游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007年08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41 ]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影响的综合评价

    叶朝霞;陈亚宁;李卫红;

    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最近的一次生态输水(第七次输水第二阶段)的监测数据为资料,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各个断面的地下水位升幅与河心距的关系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初步确定本次输水的最大影响范围。采用灰色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地下水位的综合变化幅度进行评价和分类,结果将五个研究断面的水位抬升情况分成三类:显著抬升断面、略有抬升断面和抬升不明显断面。本次研究旨在为输水量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研究奠定基础,以及为输水生态效应综合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2007年08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0 ]
  • 黑河中游调水及近期治理项目社会影响综合后评价

    杨春红;唐德善;

    黑河中游调水及近期治理项目的实施对于黑河中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社会影响综合后评价也是促进整个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该项目的社会影响做综合后评价可以克服传统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观性缺点,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结论。通过社会影响综合后评价,发现该项目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后续项目及其他同类项目的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建议。

    2007年08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0 ]
  • 滦河下游河道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价问题

    冯平;徐向广;王嵩;

    本文结合滦河下游河道的闫庄铁矿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河道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基本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分析工程实施前后河道设计洪水水位和流量的变化,评价了该工程对滦河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控制断面由闫庄铁矿工程所导致的水位和流量变化幅度都是非常小的,并且主要是在工程所在位置上游的附近12.5km范围内。水位变化最高只有0.12m,流量变化的幅度更是不超过0.092‰。因此,闫庄铁矿工程建设方案实施后,基本上不会对河道行洪产生影响,这为闫庄铁矿工程河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2007年08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6 ]
  • 基于R/S分析法的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效果分析

    吴鸿亮;唐德善;

    黑河流域由于中游过度用水而导致下游生态严重恶化,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在黑河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并投资23.6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本文利用R/S分析法对莺落峡来水量和正义峡下泄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黑河治理效果显著的结论,并对R/S分析法的应用细节进行探讨。

    2007年08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6 ]
  • 西安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研究

    吴晓娟;孙根年;薛亮;

    从"污染源排放→包气带传输→地下水污染"的系统概念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污染广义敏感性和狭义敏感性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在广泛水文地质调查和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为手段,完成了西安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从纯水文地质条件出发,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的狭义敏感性,以主河道、漫滩阶地、一级阶地和人工填土区最为敏感,与中心城区地下水污染的实际分布状况有较大偏离;考虑人类活动及污染源分布,广义敏感性为,西安市地下水污染的敏感性以建城区和北郊污灌区最为敏感,与地下水污染的现实分布格局相一致,但在广阔的农业区,使得敏感性等级不甚明显。进而得出,地下水污染狭义敏感性评价适合大尺度区、人类影响小或影响均一区的评价;广义敏感性评价适合小尺度区、人类影响大、影响不均一区的评价。本研究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及西安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信息。

    2007年08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9 ]
  • 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

    郁耀闯;赵景波;

    通过对唐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降水规律和成因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唐代关中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唐中期(公元703~公元840)137年间,这一时期共有水涝灾害41次,平均3.34年就有一次,占唐代水涝灾害次数的68%;唐前、唐后降水较少,水涝灾害次数各占16%;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唐前、中、后期分布很不均匀,水涝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在季节性上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其中尤以农历八月份最为频繁,达16次之多;唐代关中地区气候整体上较湿润,降水丰沛。气候暖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集中或持久是造成该时期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也加剧了该时期水涝灾害的发生。

    2007年08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22 ]
  • 秦岭北麓区域主要河流水质分析与评价

    王书转;赵先贵;肖玲;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检测,分析和评价了秦岭北麓主要河流的水质现状,结果表明:①区域内河流污染成分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其次是金属污染,金属污染主要以铅、汞污染为主。②在检测的41个河段中,按综合污染指数大小分级,共计有56.1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水质严重污染的河段占7.32%,水质重污染的河段占14.63%,水质轻污染的河段占34.15%;共计有43.90%的河段水质较好,其中,水质尚清洁的河段占34.15%,水质清洁河段占9.76%。③区域内水污染已较为严重,使得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降低,水环境安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2007年08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6 ] |[引用频次:15 ]
  •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任朝霞;杨达源;

    本文选取了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1951-2000年逐日气温和逐日降水量资料。用趋势法和百分位阈值法分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年最低温度、年最高温度和极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各分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2℃/10a),1986年后气温明显升高,柴达木盆地和北疆升温较大。近50a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变化和趋势分布,降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3.2mm/10a),其中北疆降水增加最多。(2)西北干旱区近40a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天数有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温度天数的减少率为7-8天/40a。而极端年最高温度的天数略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率为0.5天/40a左右。年最高温度略有减少趋势,平均变率为-0.5℃/40a,年最低温度也有增加趋势,平均变率为1.0℃/40a。西北干旱区近40a极端降水的天数增加了2天/40a。(3)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降水量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农业有有利影响。

    2007年08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6 ] |[引用频次:79 ]
  • 基于气温、降水变化的南疆气候变化分析

    秦艳;周跃志;师庆东;

    近年来新疆气候尤其是南疆气候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采用南疆10个站点1955~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南疆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了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在这45年里南疆气候已呈现出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

    2007年08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40 ]
  • 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对出山径流的影响分析——以黑河流域为例

    柳景峰;张勃;

    对黑河上游山区1956—2004a祁连站气温与降水数据、莺落峡水文站出山径流进行各季年均值变化分析、基于MathCAD对气温和降水分别与出山径流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近50a黑河流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降水变化与径流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而气温与径流则没有相关性。近50a降水各季变化没有一致性,却出现一定的规律,即春季持平,夏秋下降,而冬季增加。相对于降水而言,气温变化则表现出各季之间的一致性趋势,即近10a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而且增温幅度相似,都在2℃左右。另外对气温与降水对出山径流的影响做了量化,降水与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557,而气温与径流的相关系数只有0.045左右;根据影响径流的气候因子所占权重,集成气候(无量纲)变化曲线,显示出与径流变化的一致性,即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依据本文分析和总结,预计今后10—20a气温、降水都将有升高或增加趋势,届时出山径流将相应增加。

    2007年08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0 ] |[引用频次:23 ]
  • 全球变暖对宁夏六盘山区气候的影响

    张智;林莉;孙银川;孔维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宁夏六盘山区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各年代均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年降水呈波动式变化趋势,冬季降水增加明显,夏季和年降水增加缓慢,各年代中冬季、夏季、秋季和年最多降水均出现在气温偏暖的21世纪初,气候有从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趋势。四季和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1世纪初均呈减少的趋势。总体而言,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少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气候向暖湿化方向转变,有利于减少地表水分的损失、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更好地调节周边的气候。

    2007年08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8 ]
  • 宁夏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成因研究

    梁旭;冯建民;张智;郑广芬;

    利用宁夏地区19个测站近50年降水量资料,确定了干旱年、分析其干旱的特征及其演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干旱灾害的原因,采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得到了ENSO事件以及太阳活动等外强迫因子对宁夏地区干旱的影响尺度、幅度及响应时间,以说明干旱气候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

    2007年08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37 ]
  • 新疆绿洲农用地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刘新平;朱圆甜;罗桥顺;

    本文通过农耕理念成因和新疆绿洲农用地适度规模意义的分析,从水资源和现已利用农地潜力的视角,验证了绿洲农用地和耕地的适度规模,并提出了有约束条件的绿洲农用地水土资源利用是实现绿洲农用地适度规模的保障。

    2007年08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5 ]
  • 基于生态足迹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张杰;赵峰;刘希宋;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经济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测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正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思想,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为实证,分析了哈尔滨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007年08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35 ]
  • 新疆和田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满苏尔.沙比提;热合曼.玉素甫;

    本文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和田地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和田地区耕地是先增加后减少,草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园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6,建设用地、耕地及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2007年08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9 ]
  • 兰州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胡苗;石培基;齐志男;

    兰州经济区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中段,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的核心。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兰州经济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兰州经济区土地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从而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2007年08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11 ]
  •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张宏元;杨德刚;石吉金;蔡文春;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007年08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21 ]
  • 大兴安岭东南麓旱作丘陵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崔文芳;高聚林;刘克礼;张秀梅;王建明;王金波;黄振刚;呼茹霞;赵红岩;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隶属岭东南旱作丘陵区的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粮食单产是影响该区种植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畜牧业和林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种植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部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2007年08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1 ]
  • 甘肃省农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林曼曼;

    虽然在近15年来,甘肃省的农业效益有所提高,但是与全国各省市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本文选取了18个指标,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出农业竞争力指数(ACI)得出结论:甘肃省2004年的农业竞争力在全国排第21位(不包括直辖市)。在此基础之上,将各个指标与ACI进行相关分析,提取出4个与ACI高度相关的指标来分析甘肃省的农业竞争力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为提高甘肃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出若干建议。

    2007年08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4 ]
  • 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作物的干旱适应性研究

    张雄;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传统的旱作作物种群。通过对主要小杂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生产力稳定性等的分析研究,表明小杂粮作物或具有抗旱的生理特性,或具有避旱的生长习性,生长发育与黄土高原春旱严重,秋季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耦合性较好,生产力稳定,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性。为该区重视和发展小杂粮作物,建立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2007年08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19 ]
  • 陕西省粮食安全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陈秀端;

    随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经济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削弱,粮食安全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陕西省的11个地区为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陕西省粮食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大,人口与其他农业产业也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渭南市、咸阳市和西安市的粮食安全综合得分最高,分别为12.903、11.513、8.693,粮食安全水平较高;粮食安全综合得分较低的三个地区是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和商洛市,粮食安全水平较低。

    2007年08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17 ]
  • 西北五省区粮食生产灰色关联比较分析

    范建刚;谢斌;

    根据1983-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22年来粮食生产的基本态势,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各省区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动态分析,量化了各因素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就各省区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与比较分析,提出了西北各省区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途径。

    2007年08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21 ]
  • 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周平;张明军;严江平;

    平凉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处在兰州旅游区、西安旅游区和银川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因此,研究平凉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问题,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区位条件、客源市场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对策,重点就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路线设计做出初步建议。

    2007年08期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13 ]
  • 新疆入境旅游竞争力评价及预测分析

    石吉金;杨兆萍;张宏元;

    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入境旅游情况,对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旅游和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做了相关预测,最后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为新疆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7年08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21 ]
  •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

    徐映雪;任志远;薛亮;

    本研究选用2003年按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所获得的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的丰度、空间结构、品质、功能等方面评价了汉中市旅游资源,总结出汉中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1)类型较丰富、分布不均衡、资源品质一般;(2)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些品质极高;(3)旅游资源功能结构层次较低、开发潜力较大。其特征分析与评价结果为该市旅游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战略参考。

    2007年08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0 ] |[引用频次:13 ]
  •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

    张志民;延军平;张小民;

    重林轻草、重政府投入轻民间参与、重有形价值轻无形价值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研究草地的价值贡献和我国草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状出发,分析了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7年08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5 ] |[引用频次:55 ]
  • 甘肃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张岑;任志远;高孟绪;阎文浩;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等方法,定量评价了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估算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56×108元/a;森林保持土壤的经济价值为47.48×108元/a;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2.48×108元/a;固定CO2的价值为115.32×108元/a;释放O2价值为131.24×108元/a;吸收SO2价值为3.88×108元/a;滞尘价值为156.39×108元/a;甘肃森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水质、固定CO2、释放O2、吸收SO2、滞尘7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447.12×108元/a;其中灌木林贡献率最高占41.64%,而未成林造林和薪炭林贡献率较低。

    2007年08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57 ]
  • 内蒙古沙生植物的区系特征

    王铁娟;韩国栋;李富雄;

    内蒙古有沙生植物48科,177属,378种,50变种,其中荒漠区的沙生植物39科,122属,213种,草原区46科,158属,309种,表现出草原区的沙生植物更为丰富。科属组成上,是以豆科、菊科、藜科、禾本科为主,蒿属、虫实属、棘豆属、黄芪属为含沙生种类较多的属。生活型从种数上虽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但灌木与半灌木在群落中常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荒漠区,成为植被的基本层片。水分生态类型较为贫乏,以旱生为主,中生占有一定比例。区系地理成分上,荒漠区以蒙古成分和戈壁成分为主,草原区以蒙古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而温带成分均具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007年08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9 ]
  •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07年08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3 ]
  • 塔里木荒漠胡杨群落特征的研究

    韩路;王海珍;周正立;李志军;

    选择塔里木荒漠胡杨群落分布较集中的地段设置样地,并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对荒漠胡杨群落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胡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贫乏、区系成分简单。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古地中海成分明显多于温带成分;群落生活型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矮高位芽植物次之,叶的性质以小叶型、单叶、草质、全缘为主,反映出塔里木环境气候的旱化趋势和该群落与本区的干旱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及其地史变迁相吻合。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基本上呈稳定型。存活曲线趋似于DeeveyII型,种群从V龄发育到VII龄过程中出现死亡率高峰。优势种群胡杨呈随机分布,伴生种呈随机或聚集分布。

    2007年08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