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高耗能产业集聚地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效应研究

    郝晓燕;董超;王晓磊;

    高耗能产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效应研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中旨在探究这一协同效应,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区位熵公式评估了2012—2021年间全国高耗能产业集聚状态。界定区位熵均值大于等于2的地区为高耗能产业集聚地区,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在不同维度上的协同效应。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这些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上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高耗能产业集聚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云南、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2)这些地区在二维子系统间的协同效应整体处于勉强至初级协调水平,仅山西与新疆在扩绿与增长方面濒临失调。3)仅内蒙古在四维度上达到初级协调,其余地区则普遍处于勉强协调。4)各地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性,区域差异与两极分化显著。

    2025年07期 v.39;No.32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时空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

    王福红;夏咏;李豪鑫;丁宁;吕毅;王紫洋;赵兰兰;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新疆粮食政策变革的背景下辨析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演化规律机制对区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新疆县域粮食生产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等模型测度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发现:1)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2.17%。2)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不均衡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且北疆的区域差异显著高于南疆地区。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空间分异主要源于组内差异。3)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演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且其动态演化具有明显的“等级锁定”特征。4)区域资源禀赋约束、市场配置、政策引领及科技驱动等因素综合推动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演化。

    2025年07期 v.39;No.323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来自黑豫湘三省主粮种植户的实证检验

    裴小涵;沈玉洁;赵敏娟;

    提高小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是落实“大食物观”背景下耕地保护策略的重要途径。基于黑龙江、河南、湖南3省1195份主粮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Oprobit模型与扩展回归模型(ERM),实证分析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抚养期、稳定期、赡养期家庭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平均概率较负担期、空巢期家庭显著提高,且家庭同时采纳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率大于仅采纳一种的概率。2)风险态度在抚养期、稳定期、赡养期家庭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采纳程度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非农就业程度对稳定期家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各发展阶段家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与土地流转显著促进了不同类型家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与采纳程度的提高。4)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显著提升了农户的农业收入。因此,应差异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强化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优化非农就业空间布局,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以进一步推动耕地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

    2025年07期 v.39;No.323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城市扩张时空分异与人口经济耦合协调性分析

    舒瑞;郭娜;张建海;邹业斌;陈瑞;

    文中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及多源遥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城市空间规模、形态及扩张速度等信息,并结合脱钩模型和城市空间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系统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人口、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城市空间扩张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为扩张速度最快的两个阶段,年均增速分别为10.78%和8.38%。2)银川市三区作为区域核心,其扩张速度逐渐减缓(面积占比从40.8%降至30.1%),而灵武市等中南部地区因政策支持和宁东开发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极(扩张面积增长40倍)。3)大部分县区的城市空间扩张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内部填充的转变,紧凑度指数显著提升(如银川市三区紧凑度从0.62升至0.82)。4)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足,部分城市出现土地快速扩张(如青铜峡市协调性系数为2.66)或人口过快增长(如永宁县协调性系数为0.16)现象,导致强负脱钩状态。文中研究为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城市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39;No.323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 数字素养如何影响养殖户低碳生产行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刘振涛;林英明;周勋章;丛林;申琳;路剑;

    农业低碳生产是统筹“双碳”目标与农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河北省养殖户一手调研数据,利用有序Logit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解析数字素养对养殖户低碳生产行为的传导机制及其规模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1)数字素养水平能够促进养殖户采纳低碳生产行为。分维度检验显示,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驱动养殖户采纳低碳生产行为的核心要素。2)信息渠道可及性在数字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两个分维度对养殖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发挥遮掩效应;信息茧房会进一步强化信息渠道可及性对养殖户低碳生产行为的抑制作用,形成“数字赋能悖论”。3)数字素养及其分维度均能够促进非规模型养殖户采纳低碳生产行为,但对规模型养殖户无显著影响。因此,农业低碳转型需构建“能力-技术-制度”协同机制,开发阶梯式技术推广方案与数字技能认证体系;实施“信息破茧”行动,通过算法透明化与信源认证打破农村信息闭环;依据规模差异设计“技术托管-系统集成”双轨方案,通过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规模-能力”错配难题。

    2025年07期 v.39;No.323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 宅基地确权、“一户多宅”与宅基地面积超标

    郭君平;曲颂;

    探究宅基地确权对农村“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面积超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促进宅基地公平使用、规范管理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启示。基于PSM、OLS、Ologit模型,研究发现:1)宅基地确权显著抑减了村庄“一户多宅”规模和宅基地面积超标程度。2)相较其他类型村庄,宅基地确权不仅对特大型村或人口净流出村的“一户多宅”规模有更明显的抑减作用,而且对大型村、特大型村、人口净流入村或人口净流出村的宅基地面积超标程度也有更显著的抑减作用。3)宅基地确权通过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而抑减村庄“一户多宅”规模或宅基地面积超标程度;此外,宅基地确权还通过抑减村庄“一户多宅”规模进而降低宅基地面积超标程度,而村级宅基地管理规定在此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未来应持续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工作,加快健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和机制,加强村级宅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2025年07期 v.39;No.323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 2000—2023年科尔沁沙地植被NDVI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白舒婷;王珊;迟文峰;张宇博;张树文;

    监测地表植被动态变化并分析其驱动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区域生态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2000—2023年间科尔沁沙地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3年间,科尔沁沙地生长季植被NDVI以0.054·(10a)~(-1)的速率波动上升,约66.48%的区域显著改善,主要分布在奈曼旗、开鲁县、敖汉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等地。2)在研究时段内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的贡献更大,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60.91%,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39.09%。3)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更强,其中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气候因素。4)约77.33%的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表现出促进作用,但在22.67%的区域内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在林地和草地中的占比较高。文中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科尔沁沙地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制定适应性的生态管理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

    2025年07期 v.39;No.323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 沙冬青叶绿素荧光及叶功能性状对脱水胁迫的响应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王方琳;柴成武;贺访印;胡小柯;王理德;

    为探究民勤沙生植物园中蒙古沙冬青和新疆沙冬青的生态适应性,文中测定了离体脱水胁迫下两种沙冬青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叶片功能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冬青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随脱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蒙古沙冬青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均高于新疆沙冬青,说明蒙古沙冬青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蒙古沙冬青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指标均优于新疆沙冬青,相对水分亏缺低于新疆沙冬青,说明在同样的生境条件下,蒙古沙冬青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效率较高,而当生境条件缺水时,叶片又表现出较强的保水性能,并能将养分储存到器官中。综合上述分析,蒙古沙冬青对民勤当地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新疆沙冬青虽然也能在引种地生长,但适应性不如蒙古沙冬青。为了更好地适应民勤恶劣的气候条件,蒙古沙冬青主要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片干物质含量、提高叶片储水性等策略,延长叶片寿命,从而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增强对干旱、盐碱等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

    2025年07期 v.39;No.323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 氮肥长期施用对干旱区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棉花生长的影响

    向贵琴;何淑萍;郭晓雯;叶扬;宋萍;闵伟;郭慧娟;

    为探究长期氮肥施用对干旱区棉花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4年),共设2个处理:不施氮肥(N0)、施氮肥处理(N360),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N36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质、棉花总生物量、养分吸收和籽棉产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显著增加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N360较N0处理显著降低细菌OTUs数;N360处理的细菌群落ACE、Chao 1、Simpson和Shannon指数呈降低趋势。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放线菌门;土壤优势菌属为细菌、 RB41和鞘脂单胞菌属;N360较N0处理显著增加硝化螺旋菌门、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N360处理较N0处理显著增加细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长期施用氮肥(360kg/hm~2)能够有效改善干旱区棉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土壤细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养分供应水平,促进棉花养分吸收,增加籽棉产量。

    2025年07期 v.39;No.323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 柴达木盆地南缘河岸沙丘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意义——以托拉海河下游为例

    张潇;严平;袁文杰;王晓旭;

    风成沉积物粒度与地球化学特征是揭示区域风沙活动规律的重要依据。文中选取柴达木盆地南缘托拉海河下游典型河岸沙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粒度参数、地球化学元素以及光释光测年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揭示河岸沙丘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研究区复合新月形沙丘剖面以细砂、中砂和极细砂为主,而灌丛沙丘剖面以细砂和极细砂并重,二者沉积物粒度组成呈现的显著差异源于植被对近地表风沙的阻滞作用。2)研究区常量元素以SiO_2、Al_2O_3、CaO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以Cl、Ti、Ba含量较高,各元素在复合新月形沙丘剖面中的亏损程度普遍大于灌丛沙丘剖面。3)沙丘物质源自冲洪积物改造,化学蚀变指数(CIA)显示沉积物仍处于脱Na、Ca的初级风化阶段,植物根系引起的Na、Ca元素表聚作用导致CIA值降低。4)区域风沙活动存在千年尺度波动,古沙丘堆积始于6ka之前,5 ka后沙丘发育停滞,全新世晚期干旱和风蚀的加剧导致原始沙丘解体,而河道两岸灌丛沙丘表层卤素的胶结作用及地下水对沙丘表面灌丛的维持作用能有效抑制风力侵蚀,使其主体自全新世中期保存至今。

    2025年07期 v.39;No.323 10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 塔里木盆地南缘荒漠-湿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彭丽雪;高广磊;丁国栋;张英;刘一麟;李启研;赵珮杉;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南缘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塔里木盆地南缘荒漠、湿地、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全磷(Total Phosphorus, 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阐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性质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南缘荒漠、湿地、农田土壤贫瘠,土壤C、N、P含量均远低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和北方风沙区表层土壤平均水平。2)生态系统类型显著影响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P<0.05),除TP外均表现为农田>湿地>荒漠。3)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受土壤性质影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温度、机械组成分别是荒漠、湿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与修复和农田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39;No.323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 民国西北地区四大疫灾时空变迁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殷淑燕;杨婷婷;张雷;

    通过整理民国西北地区霍乱、天花、鼠疫和伤寒流行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气温、降水、战乱、人口等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疫灾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比探究不同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国前期(1912—1927年)以鼠疫-霍乱复合型流行为主导,中后期(1928—1949年)则演变为伤寒-天花同步增长型。流行频度排序:鼠疫(92.1%)>天花(84.21%)>伤寒(81.58%)>霍乱(76.32%)。流行广度霍乱>伤寒>天花>鼠疫。此外季节性差异明显,季节敏感性排序:霍乱(高发于夏秋季)>天花(冬、春季)>伤寒(秋、夏季)>鼠疫(秋季)。2)空间分布上,四种疫灾都表现出极显著空间集聚性。集聚强度排序:鼠疫(Moran’s I指数最高)>霍乱>天花>伤寒。共性特征是四大疫灾均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格局。鼠疫重灾区主要分布在以甘肃临夏县、陕西榆林县和新疆和阗县为中心的块状区域,霍乱在黄河、渭河及汉江谷地形成热点,天花沿“河西走廊-陇中-关中-陕南”人口迁徙轴形成热点,伤寒零散分布在新疆、青海、宁夏和甘肃四省区。空间锁定效应,鼠疫>霍乱>天花>伤寒。3)随时间推移四种疫灾重心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的宏观趋势。霍乱为沿水系树枝状扩散迁移,天花呈现社会扰动驱动的震荡迁移,鼠疫围绕宿主栖息地螺旋移动,伤寒呈灾害随机驱动特征。4)民国西北疫灾是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灾害)与社会环境(人口密度、交通网络)非线性交互的结果,但四大疫灾环境影响的核心路径不同:霍乱为人口密集区水源污染,天花为涝灾-震灾驱动的人口集聚与流动传播,鼠疫为气候胁迫-宿主迁移;伤寒为卫生系统崩溃-交通扩散加速传播。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差异化防疫防控体系构建提供历史借鉴。

    2025年07期 v.39;No.323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 大兴安岭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范梦余;张曼迪;王风云;徐勤飞;

    开展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研究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以大兴安岭为研究案例,基于172662张地理标记照片,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和SolVES模型,围绕大尺度山地CES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美学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游憩服务和历史文化服务在大兴安岭的分布范围均较为广泛,但是游客对美学服务的感知显著强于其它三类CES。2)与道路距离、与景点距离对四类CES空间分布影响最强,高程、与水体距离、与村庄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对四类CES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而植被覆盖率、夜间灯光对四类CES空间分布影响较弱,表明道路和景点是影响CES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3)四类CES对主要环境要素的空间响应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距道路1km范围内、距景点距离10km范围内、距水体5km范围内,各类CES价值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文中对山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延续与空间格局优化、改善山区居民福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7期 v.39;No.323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 2000—2023年中国室内装修苯浓度时空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李康玮;樊艳翔;曾贤刚;王琦;

    居民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探讨室内装修苯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对于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文献调研收集2000—2023年我国室内装修苯浓度数据,揭示我国室内装修苯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美国环保署(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苯污染致癌风险进行评价,揭示装修后苯浓度及致癌风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3年中国室内装修苯浓度及致癌风险持续下降,装修后苯浓度由0.282mg/m~3持续降至0.082mg/m~3,致癌风险由3.36×10~(-4)持续下降至9.75×10~(-5),两者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23年全国室内装修苯污染年均致癌人数351人,近20年来单位装修面积引起的致癌人数持续下降,由64人/亿m~2持续下降至10人/亿m~2。3)装修后苯浓度变化特征符合指数衰减规律,这表现为苯浓度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使用指数模型描述苯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获得装修后室内苯初始浓度(Ca0)和衰减常数(k),分别为0.359mg/m~3和0.184h~(-1)。未来应进一步重视室内装修引起的苯致癌风险,进一步完善苯浓度限值标准,推进室内装修苯污染分区域、分季节差异化治理,居民应主要通过减少在装修环境下的暴露时间,推迟入住时间预防苯的危害。

    2025年07期 v.39;No.323 15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 旅游者环境恢复性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

    翁李胜;杨柳红;蒋婷;余意峰;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受到学界与实践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环境责任行为驱动机制的探讨仍有待加强。文中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构建了环境恢复性感知、敬畏感、环境态度、社交拥挤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理论模型,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为案例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恢复性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敬畏感与环境态度在环境恢复性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拥挤感知在敬畏感和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丰富并拓展了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路径,为景区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7期 v.39;No.323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 IRT理论视角下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我国56个村落的洞察

    汪威;李玺;

    “一体化乡村旅游”(IRT)理论从内生性、嵌入性、网络化、规模化、互补性、赋权机制以及可持续性七个方面展开,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前面6个维度为前因条件,可持续性是结果变量。文中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前因条件的内部互动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文中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技术,评估了前因条件对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性和网络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进行组态分析,将56个案例归纳为内因主导、外因主导和内外因共驱3种发展主类型和6个子类型。政策启示:以经验优势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构建基于资源依托与因地制宜的高效开发机制和利益联结与内外驱动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文中研究有助于理解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和创新路径。

    2025年07期 v.39;No.323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 中国体育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江磊;蒋依依;王石峰;鲍国庆;

    体育旅游景区是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空间载体,在盘活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和拓展体育旅游消费空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2010-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公布的432家体育旅游景区为样本,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格局及不同类型分布结构,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工具从整体与分类层面探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体育旅游景区整体呈“东密西疏”集聚型分布,非均衡分层特征明显,空间上形成了“四个核心群-五大带状区-多处点簇团”组合特征的空间格局。2)体育旅游景区分为自然生态、场馆设施、主题运动、康体度假和文化民俗5个主要类型,不同类型景区空间结构异质性显著,分布区隔明显。3)体育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和类型结构差异是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市场条件、交通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07期 v.39;No.323 18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归因分析

    董洁;张爽;周启上;王生霞;

    以310个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以下简称“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在对示范村空间特征及主导因素探测的基础上,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解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示范村呈东密西疏的空间聚集特征(NNI=0.49),且以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和文化遗产3类为主。2)示范村空间格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旅行社密度、路网密度、高程数据(DEM)与民宿密度主导了整体示范村空间格局;DEM和旅行社密度、DEM和民宿密度、DEM和距离县城时间成本分别主导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农业生产型示范村空间格局的形成。3)经MGWR分析,不同类型示范村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均存在空间异质性。

    2025年07期 v.39;No.323 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