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强;杜毅光;李保国;范增禄;
根据1965-2005年河北省8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河北省近41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最低温度升温倾向率最大。并在90年代初的增温过程是一次突变。四个季节的升温倾向率中冬季最大,温度升高最快,其次是春季,秋季比春季略低,夏季的最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最低气温增温分布在全省大部地区。降水虽然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但总体上其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基本处于稳中有降,但没有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空间上,降水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汛期降水量变化情况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干旱期的降水则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
2009年07期 v.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56 ] - 周云凯;姜加虎;
利用岱海湖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岱海湖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43年来,岱海湖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上升幅度为最大,高出多年平均水平0.63℃;而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9.64mm/10 a和-12.98 mm/10 a;结合大气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对岱海湖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冷湿期,80年代是冷湿向暖干发展的过渡期,而90年代以后湖区则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2009年07期 v.2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10 ] - 梁旭;冯建民;张智;丁建军;
利用宁夏19个气象站1951~2008年1月平均气温和降雪量资料,建立宁夏1月大气干旱指数序列,分析了宁夏2008年1月低温连阴雪极端天气特征;利用北半球500hpa月平均环流特征量、东亚季风资料,分析研究初冬乌拉尔山高压、亚洲区经(纬)向环流、青藏高原南支槽、东亚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时期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太阳活动等外强迫因子对宁夏低温阴雪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尺度、幅度及响应时间,结果表明:持续低温阴雪天气的发生是叠加在的大气环流异常形成的;宁夏气温持续异常偏低,部分地区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累计雪量历史同期最大,积雪普遍较厚,连阴雪天数最长;干旱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相关程度较高,对宁夏冬季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09年07期 v.2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2 ] - 李文亮;张丽娟;张冬有;王爱萍;
文中利用黑龙江省74个气象站35年(1971~2005年)夏季5~9月平均气温资料,与GIS相耦合,首次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进行了县(市)级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并运用灰色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未来低温冷害的发生情况做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20世纪70年代为最大,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平均发生频率南方大于北方,严重冷害表现为北方大于南方,一般冷害则表现为中部及西南部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很大的相关性,厄尔尼诺年及其前后年为低温冷害的多发年。2009~2020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会发生低温冷害,2020~2030年发生区域和频率有所减少,2030年后发生频率与地区明显减少,未来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发生将多集中于北部和中部地区。
2009年07期 v.2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16 ] - 赵春雨;任国玉;张运福;王颖;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1956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近50 a来年平均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5℃,增温速率接近0.3℃/(10 a),比北半球和全国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1956年以来东北平均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黑龙江的漠河、内蒙古的海拉尔、赤峰的个别地区呈略增加以外,其他大部地区呈减少趋势,尤其黑龙江东部、吉林西部以及辽宁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明显。在降水量减少的同时,降水日数也同时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 a来东北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发量、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不同的气候要素都存在着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进行了突变检测,发现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气温突变首先是以最低气温突变开始的,说明气候变暖是以最低气温变暖开始的。降水量在196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由多减少;降水日数在1994年发生了由多转少的突变;日照时数突变发生在1978年,之后日照时数呈变少趋势。
2009年07期 v.2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6 ] |[引用频次:91 ] - 韩经纬;王海梅;乌兰;王春燕;
应用内蒙古雷暴、冰雹气象资料和灾情信息资料,对近年来内蒙古雷暴、冰暴灾害发生的现状和成因、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估,针对内蒙古雷暴、冰暴灾害的防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内蒙古雷暴、冰暴灾害的发展趋势、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提出了未来内蒙古雷暴、冰暴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和防御措施。
2009年07期 v.2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31 ] - 张智;梁培;范彦芳;
通过对宁夏盐池1980-2006年春季局地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盐池春季局地沙尘暴呈减少的趋势,局地沙尘暴占沙尘暴总次数的三分之二,71%的局地沙尘暴持续时间在3小时以内,最大风速集中在5.1~15.0m/s之间,未达到大风标准,引起局地沙尘暴的风向集中出现在N、NNW、WNW、W方向。土壤湿度与局地沙尘暴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两者相关系数通过0.01信度检验;干土层深度与局地沙尘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系数通过0.01的信度检验。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抑制局地沙尘暴的发生,干土层深度深有利于局地沙尘暴的发生和持续。
2009年07期 v.2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 ] - 何逢标;
引入水权市场,可弥补单纯依靠行政调控模式调度成本高、协调难度大、水权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的缺陷。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宏观稀缺、初始水权的界定、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水权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从"流域级-地州级-县市级-用水者协会级"四个层次,探讨了水权市场的空间结构。提出了组建"源流与干流供水总公司-各团场、县市供水分公司-用水者协会"的水权市场主体结构、"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源流与干流管理处-水管所、水管站"的水权市场管理机构的设想。
2009年07期 v.23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3 ] - 徐东霞;章光新;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嫩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嫩江石灰窑、同盟、江桥、大赉四个水文站1956~2006年月径流资料,分析了嫩江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集中期及变化幅度特征。结果表明:1970~1979年(石灰窑除外)无论是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还是年内分配集中度都比较小,径流分配比较均匀。1980年后,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增加,集中度也增大。就空间而言,由上游向下游,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逐渐减小、集中度也逐渐减小,集中期后延,嫩江流域月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总体来看,下游的大赉站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中、上游。且中、上游1970~1979年变化幅度较大。
2009年07期 v.2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28 ] - 徐大录;丁宏伟;杨建军;秦晓燕;
依据河西走廊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位观测点时间序列观测资料,利用Kendall秩次相关和Hurst指数分别分析了53个观测点1985~2007年地下水位的趋势性和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戈壁带和绿洲区地下水位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各不相同,地下水位的年均值与月均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呈下降趋势,且戈壁带下降幅度大于绿洲区,并具有一定持续性。
2009年07期 v.2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4 ] - 井立红;高婧;李新东;井立军;张静;谢秀琴;
利用干旱Z指数对塔城地区1961~2005年旱涝等级进行划分,分析了塔城地区干旱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EOF第1、2特征向量分别反映了塔城地区干旱的一致变化及南北两气候区干旱气候的不同特点;2)20世纪60年代干旱指数围绕平均值小幅振荡,70年代为旱期,80年代前半期偏旱,后半期偏涝,振幅增大,90年代以后干旱有所缓解,但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3)近45 a气象干旱的影响范围呈不显著减少的趋势;4)干旱Z指数序列存在着18 a、7~8 a、6 a、4 a、2-3 a的振荡周期;5)ENSO事件与塔城地区次年夏季降水存在着遥相关关系。
2009年07期 v.2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1 ] - 韩光中;屈建军;俎瑞平;韩庆杰;
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沙漠化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文中对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并对目前高寒沙漠化研究的不足和争议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5条建议。
2009年07期 v.2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9 ] - 李得禄;赵明;杨文斌;康才周;左合君;阿利.阿布塔里普;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敦煌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人口变迁,水土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较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环境、水土资源干预力度加大是造成荒漠化危害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30年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新的飞跃,但是维系绿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有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是维持绿洲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009年07期 v.2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16 ] - 王录仓;李肇琛;
国内提出了不同宜居城市评价标准,文中认为一个城市选取什么样的宜居城市标准,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处的整体生态环境特征,把宜居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甘肃省地级市宜居性评价标准的构建与评析,反映出一个的城市宜居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区域性。
2009年07期 v.2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10 ] - 郝方方;石培基;陈丽红;
城市竞争力是目前关于城市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它主要是指城市在积聚生产因素和创造财富以及促进城市所在地区发展方面的能力。文中以甘肃省14个地级城市为样本,从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选取52个评价指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计算出各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及排名,对比研究甘肃省城市竞争力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度,对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指明了今后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009年07期 v.2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0 ] |[引用频次:23 ] - 左合君;赵国平;胡春元;贺晓;徐连秀;
文中以神府-东胜煤田补连塔矿风沙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系统地分析了补连塔矿风沙区采煤塌陷后塌陷断裂面特征对地表动态演变及风沙蚀积量变化的影响关系。认为区域风沙蚀积量受塌陷断裂面的一系列特征指标影响明显,其构造特征所形成的塌陷断裂面落差(H)、偏移距离(L)、偏移角度(δ)与风沙蚀积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文中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搞清风沙区地表塌陷断裂面的一系列构造特征对区域风沙蚀积量的影响关系及地表动态演变规律,为有效控制采煤塌陷后地表风沙运动而采取科学的措施提供依据。
2009年07期 v.23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3 ] - 魏毅;王芳芳;
在乌鲁木齐市2006年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1)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呈现典型的煤烟型污染。2)污染排放高度集中,重点污染源贡献巨大。3)大气污染日趋复杂,移动源污染贡献加大。4)自然条件不利扩散,大气环境容量较小。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促进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的全面好转。
2009年07期 v.2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3 ] - 李远;王静爱;王梦麦;岳耀杰;
构建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道路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区的划定及减灾对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灾害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孕灾环境对灾害形成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的思想;在分析道路风沙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尔沁沙地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轻度危险路段417km,中偏轻度危险路段657km,中度危险路段798km,中偏重度危险路段453km,重度危险路段150km,极度危险路段30km。
2009年07期 v.23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9 ] - 赵名彦;丁国栋;罗俊宝;曹波;张佳音;崔利强;
通过对207国道浑善达克沙地高速公路沙袋沙障综合防护效益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沙袋沙障的设置使风速降低比增加了18.96%~8.12%,地表粗糙度提高了825~140.6倍,输沙率减少了0.4~0.5 g.cm-2.min-1,有效减弱了近地层风沙话动的强度。同时沙袋沙障的设置显著提高人工植被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增大,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改善。综合分析表明1.0m×1.0m沙袋沙障的防护效果最为显著。
2009年07期 v.23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5 ] - 董慧龙;杨文斌;王林和;卢琦;王晶莹;梁海荣;赵爱国;
文中研究在风速为10m/s和15m/s的风洞实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两种单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空间的风速变化情况,达到对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两种配置模式都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的水平流场结构。两种模式对垂直空间风速影响相近,根据对不同高度风速的不同影响划分为地表加强层(0.8 cm以下)、微变化层(1.2 cm)、显著变化层(1.6 cm和3 cm)和稳定变化层(6 cm-35 cm)这四个变化层。从距地表1.6 cm高度开始,垂直空间风速变化沿来风方向的风速总体上是逐步减小的趋势,且在林带处会出现一个峰值。总的来讲两种模式降低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风速的效果都相同,但沿林带方向降低水平空间风速的效果有所不同,两种模式降低垂直风速的效果从地表向上都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2009年07期 v.23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36 ] - 侯伟;李法云;马溪平;范志平;孙博;
从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结构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入手,分析大伙房水库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特别是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面源污染发生发展的累积生态效应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随着农业景观面积的增加,相应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大,造成面源污染加重;农业景观大多分布在河流的两侧,高差较大,这样极其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把土壤及其土壤中的有机物带入水库,加深面源污染的程度;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如种植业向畜禽养殖业的转变对流域面源污染影响加大。
2009年07期 v.23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23 ] - 刘建泉;屈永才;王学福;王零;朱高;郭泽勇;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明显,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4层;乔木层和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乔木种群聚集强度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混交林>青海云杉群落>灌木-青海云杉林>马先蒿-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不同林型的垂直结构、空间分布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草类-青海云杉林中乔木种群呈随机分布,其它林型和青海云杉群落中乔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苔藓-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中青海云杉种群都有随海拔升高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逼近的特点。苔藓-青海云杉林是该群落中最稳定的林型,青海云杉种群对维持群落稳定起决定性作用。
2009年07期 v.23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27 ] - 孙旭;高岗;高永;张向军;
文中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两种杨树两种主林带间距内的防护效益、经济效益、节水效益方面选择若干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分两个时段对四种农田防护林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结果为主林带200m间距内综合效益优于100m间距内;小美旱杨防护林网优于新疆杨防护林网。
2009年07期 v.2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15 ] - 张文娟;张志强;李湛东;张晓放;董克宇;陈立新;
节水型城市森林绿化建设是水资源短缺地区城市生态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文中以位于我国北方大连市中心劳动公园内五种主要灌木树种大叶黄杨、连翘、木槿、丁香及女贞为研究对象采用渗漏式蒸渗仪法对其耗水量进行研究,根据水量平衡的原理,分析蒸渗仪中土壤储水量、渗水量和植物蒸散量的水分动态变化。同时对比了不同季节各灌木树种的日耗水量从而确定其耗水类型。结果表明:各种植物对土壤水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其中连翘和丁香的土壤储水变化较小,空白较大;土壤渗水量与降雨量关系密切,较大的降雨,使土壤瞬时的持水力下降,造成较多的水分渗漏,渗漏量最大的为空白池,其余依次为丁香、大叶黄杨、连翘、木槿、女贞;对不同季节各灌木日耗水量的比较对其进行耗水类型的分类,可以将各种植物分为3类:女贞为春季耗水型植物,大叶黄杨和丁香为夏季耗水型植物,连翘和木槿为秋季耗水型植物。
2009年07期 v.2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6 ] - 李清河;高婷婷;李慧卿;赵英铭;徐军;
根据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4种白刺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Alatalo均匀度指数Ea、Whittaker指数βw、相异性系数CD、群落共有度Jaccard指数CP、Bray-Curtis指数CN等指标研究了该地区4种白刺群落分层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这些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测度指标有效表征了干旱沙漠区同属不同植物群落内部在物种组成方面的差异、生境差异、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四种白刺群落的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明显大于灌木层;唐古特白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小,泡泡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最大,而且其群落均匀度也最大。唐古特白刺植物群落的Whittaker指数βw要比其它三种白刺群落要大,若仅考虑群落间共有物种数目多少,大白刺与泡泡刺在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间的相异性系数CD都最小,共有度Jaccard指数CP都最大;而西伯利亚白刺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与其余三种白刺的相异性系数CD都较大,Jaccard指数CP都较小。而数量数据指标Bray-Curtis指数CN变化与上述有所不同。采用植物盖度和相对盖度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比分析,能够合理地说明不同白刺植物多样性特征。
2009年07期 v.23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15 ] - 金山;胡天华;李志刚;崔国发;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40个蒙古扁桃样地,得到野生维管束植物133种(包括种下等级),隶属于91属39科。区系分析表明,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扁桃群落具有温带性质,且以北温带成分优势,占总属数的35.16%。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占总种数的近半,表明蒙古扁桃群落生境寒冷而干旱。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结果表明:1)草本层的多样性高于灌木层;2)北段海拔1700~1800 m处多样性最高,则在中段2000~2100 m处多样性最高;3)北段阴坡的多样性最低,中段则相反,阴坡和半阴坡的多样性比阳坡和半阳坡的高;4)坡度20°以下坡上的群落多样性高于20°以上坡的多样性,且20°以上的坡,随坡度增加而多样性减少。
2009年07期 v.23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4 ] |[引用频次:13 ] - 陈芳;马全林;王继和;徐丽恒;
根系是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容,对植被演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影响作用。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研究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群及其根系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为:沙米-沙蒿-油蒿-紫婉木、针茅;在恢复演替初期(初始阶段,先锋阶段)植被根系浅(平均<50 cm)而水平分布范围广,侧根数量少但生长旺盛;随着恢复时间的加长,优势种群根系分布深度增加,侧根数量增加但水平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根幅逐渐减小;优势种群根冠比的变化趋势为沙米(初始阶段)<沙蒿(先锋阶段)<油蒿(发展阶段)<针茅(原生群落)。研究同时发现,同一种群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沙蒿种群来说,根冠比是发展阶段(0.56)>先锋阶段(0.36),而地上、地下生物量却是先锋阶段(360.83g,161.33g)>发展阶段(32.8g,16.81g);而油蒿根冠比则是发展阶段(0.61)>相对稳定阶段(0.21)。各演替阶段根系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优势种群根系生物量及生物量分布与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07期 v.23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0 ] - 李磊;贾志清;朱雅娟;綦艳林;
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选取两年生的胡杨和新疆杨实生苗,栽植于苗圃进行不同灌溉水量的处理。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70%,47%和24%。测定不同处理水平下胡杨和新疆杨在不同时刻的叶片水势,结果表明:胡杨和新疆杨的水势在一天中的变化趋势呈"V"字型,胡杨的水势日平均值高于新疆杨。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两种杨树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相同处理下胡杨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平均值大于新疆杨,胡杨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新疆杨。此外,还测量了两种杨树的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结果显示胡杨的δ13C值显著大于新疆杨(p<0.05),表明它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运用隶属函数综合各个指标的比较结果来看,胡杨的抗旱性强于新疆杨。
2009年07期 v.23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5 ] - 刘静;银山;张国盛;王林和;李禾;斯琴高娃;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1990年和2007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进行了等级的划分。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该区17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的主体为低盖度植被(NDVI,<0.3),其面积由1990年的33176.7369km2下降为2007年的30671.6454km2,年变化率为-0.048%;中盖度(NDVI,0.3-0.6)、高盖度(NDVI,>0.6)的总面积由1990年的1313.5023km2变为2007年的3818.5938km2,年变化率分别为3.91%和3.48%。整个研究区17年间发生正向转移的面积为3209.5153km2,占总面积的9.31%;负向转移的面积为633.0195km2,占总面积的1.8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退化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2009年07期 v.23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3 ] |[引用频次:76 ] - 韩茜;熊黑钢;
在奇台县绿洲中部平原区和绿洲沙漠交错带选择不同耕种时间的农田,分析其剖面土壤可溶性总盐、pH值含量随耕种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农田土壤盐渍化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奇台县绿洲地下水埋深已低于影响地表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5m),地下水矿化度低于3g/L,研究区整体处于有利于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的环境。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最为密切,地下水埋深在3-5m时,土壤脱盐速度最快,大于5m时,含盐量减少的速率明显降低。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具有时空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在,无论农田在绿洲的什么位置,耕种时间越长,土壤含盐量越低,盐渍化逆向发展的越好。当农田耕种时间和地下水埋深低于临界值的时间超过20年时,盐渍土基本可以自然恢复为非盐渍土。空间特征表现在,由绿洲下部向上部,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阶段逐渐向高级过渡。
2009年07期 v.23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 ] - 郝玉光;刘芳;张伟华;乌拉;
利用1980-2004年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典型试验区土壤定位观测资料进行土壤养分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工绿洲建设年代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随绿洲化过程的深入总体上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给出了耕作层0~30 cm土壤各养分增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其中全磷增量、速效钾增量呈"S"型曲线增长。
2009年07期 v.23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13 ] - 甄江红;李艳玲;赵明;刘果厚;
以1977年MSS及1990、2000、2005年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总面积约2824km2,由8个种群斑块组成,但其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衡;28 a来四合木种群数量迅速减少,且其减少速率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而人为干扰方式及程度不同是导致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四合木主要向沙地、以白刺为主的其它植被及工矿用地转化,表明工业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2009年07期 v.23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 汪之波;孙继周;马全林;
对甘肃肃北马鬃山地区的种子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马鬃山地区的种子植物有25科65属112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24科65属112种;马鬃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大致分为5个植被型组;马鬃山地区分布着国内罕见、甘肃省面积最大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梭梭林;最后论述了马鬃山地区天然梭梭林的保护价值并且提出了保护建议。
2009年07期 v.23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6 ] - 赵振斌;薛亮;马耀峰;
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的认识,是进行科学资源区划的前提。而对于旅游资源分异特征的把握,有赖于对旅游资源一般空间分异模式或规律的认识。文中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模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中市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着重探讨了其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异特征,包括环境适应分异、区位影响分异、梯度分异等方面,并对汉中市旅游资源作了区划尝试。
2009年07期 v.23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2 ] |[引用频次:11 ] - 李艳花;李卫华;
文中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山西平遥古城的中外游客进行调查。利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影响游客客主交互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因素、旅游经验因素、障碍类因素、旅游动机类因素、环境因素。从因素的作用机制及结合平遥古城的相关统计或调查分析来看,在大多数因素方面,它们对平遥古城的客主交互机会和效应都是有利的,平遥古城具备良好的旅游客主交互基础。
2009年07期 v.23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