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健;雷军;马天宇;吴世新;
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工作中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所依据的评价模型在权重和分级阈值的设置以及某些参评指数的设计和选择上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评价应增加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2009年11期 v.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29 ] - 李钰;王军;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9年11期 v.2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931 ] |[引用频次:37 ] - 蔡文春;杨德刚;李莹华;
对新疆城镇等级规模与结构功能,以及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其城镇体系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促进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城镇体系优化途径,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以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2009年11期 v.2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6 ] - 张丽峰;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环渤海经济圈从1996年到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期间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其中三省二市的发展均处在生态赤字状态,尤以能源足迹的赤字最大,并且生态赤字在逐步扩大;河北、辽宁、山东三省的生产足迹相对于它们的生态足迹存在盈余,并且耕地足迹的盈余最大;三省和两市在资源和产业结构上存在互补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三省两市进一步加强分工协作,进行优势互补,对资源和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2009年11期 v.2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8 ] - 张卫青;庞奖励;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包头市九原区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九原区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05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332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234hm2,反映出九原区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减缓九原区生态赤字的对策。
2009年11期 v.2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2 ] - 冯雨薇;冯学武;王海军;王弋;王铁钧;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内蒙古伊克昭盟窟野河流域2002和2006年的LandsatTM影像为信息源,对比分析2002~2006年窟野河流域中的高皂依小流域,奎洞小流域(非沙区水土保持治理区)以及泊尔洞小流域,圪丑沟小流域(沙区水土保持治理区)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二者5年的土地利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1)从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前者主要表现为低覆盖度草地显著减少,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后者主要表现为沙地的大幅度下降,中覆盖度草地增加,高覆盖度草地及有林地面积增加。2)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速度来看:前者以中覆盖度草地及耕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最小,高覆盖度草地和疏林地变化速度最大;后者以沙地变化速度最快,呈急剧下降态势,中覆盖度草地增加速率较其它类型快。3)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来看:前者以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有林地,中、低覆盖度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后者以沙地向低覆盖度草地、疏林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主。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表明在该区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效果良好。
2009年11期 v.23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4 ] - 满苏尔·沙比提;米娜瓦尔·斯拉吉丁;王雯静;
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种植的光合、光温、光温水、光温土和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种植的光温生产潜力远大于实际生产力,分别实际生产力的161.06%,134.15%和196.71%,光热资源丰富;光温土生产潜力与实际生产力较接近,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实际生产力的80.40%、66.97%和98.20%,土壤肥力限制因子很大;光温水和光温水土生产潜力都远小于实际生产力,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实际生产力的10.36%和5.17%、8.63%和4.31%、12.68%和6.31%%,水是制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最关键因子,没有灌溉,颗粒无收。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光热资源是作物气候生产力最突出的优势,土壤水肥条件是限制作物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可控因子,改善土壤水肥条件是实现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2009年11期 v.23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 石培基;吕立刚;潘竟虎;曾翠萍;
以张掖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变化数据为基础,利用G IS空间分析技术及计量地理学方法对张掖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多维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2)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多样化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3)近11年来,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最为剧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不大,总体有略有上升,土地利用的信息熵总体增加,土地利用整体趋于无序性。
2009年11期 v.2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5 ] - 王武魁;尹润生;齐家国;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生态恢复综合影响评价"的部分研究结果,对项目选定的四个评价区之一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研究,并以此评价退耕还林效果。利用覆盖研究区域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以便获取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历史数据,特别是大于25度坡度的LUCC以及退耕前后的LUCC数据,通过这些解译数据评价研究区域的退耕还林效果。解译后的数据显示退耕还林效果良好。选定24景跨20年(1978年至2007年)的Landsat遥感卫星图像数据,通过解译追踪研究区域LUCC历史演变,来判断退耕还林的执行效果。
2009年11期 v.23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6 ] - 王月健;李义玲;乔木;
以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76、1989、20005年三期遥感影像结合G IS软件,探查近30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流域耕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总量在不断增加,由1976年3418.71km2增至2005年5907.62km2,且1989~2005年间耕地年均增长较1976~1989年更快。矩阵分析则表明了耕地的增加是依靠开垦草地与盐碱地。耕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占用耕地、耕地撂荒转变为盐碱地或沙地以及退耕还林。空间上流域耕地范围扩大,在绿洲区分布趋于连片,而绿洲边缘的耕地破碎性有所增强,耕地成为流域最主要的景观。由于耕地的不断扩大,致使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如尾闾湖干涸、草场退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009年11期 v.2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13 ] - 李娅;孙根年;
选取了1985-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3次非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近20年来随着西安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淘汰外迁重污染企业,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跨过EKC曲线的"高山"进入两者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以SO2、粉尘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指标,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三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以大气中SO2、NO和TSP为指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类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这反应出已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与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有措施边际效率的递减,近年来三类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2009年11期 v.2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28 ] - 吕妍;王让会;蔡子颖;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2009年11期 v.23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270 ] |[引用频次:148 ] - 贾宏涛;赵成义;巴特尔·巴克;姜逢清;
在近几年新疆气候变化事实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新疆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虽然目前的一致结论是认为新疆气候是向暖湿转化,即气温升高而降水量增加。但降水量的分布不均,加之春季倒春寒、夏季高温极端天气增加,导致新疆近几年大旱、冰雪的灾害天气频繁出现,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应对策略主要是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另外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9年11期 v.2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20 ] - 康玲;孙鑫;侯婷;沈建国;郭瑞清;
利用1995-2007年13年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测站的沙尘暴、能见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强度沙尘暴标准,给出了特强、强、次强和弱沙尘暴日的个例谱;对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3年内蒙古地区有5个沙尘暴多发中心,强和特强有2个高发区。年变化显著,1995年沙尘暴开始减少,1999年开始增加,2001年达到最多,之后开始减少,2003年沙尘暴次数最少,2004年开始呈波动增加趋势。在一年内,沙尘暴、强和特强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4月份最多,沙尘暴下旬相对集中,上、下旬是大、小范围强和特强沙尘暴易发时段。
2009年11期 v.2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7 ] - 唐湘玲;刘月兰;魏文寿;
选取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台站的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经过处理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变化趋势。选取了≥10℃活动积温∑T10及≥10℃持续日数D10来表示石河子地区积温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石河子地区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日平均气温≥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积温显著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通过灰色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今后10年石河子地区≥10℃积温逐渐升高,到2015年可能达到3994.6℃。还得出了积温与持续期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积温变化对石河子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利弊关系。
2009年11期 v.2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14 ] - 刘文平;郭慕萍;安炜;闫加海;刘月丽;刘秀春;
以1961-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山西省气候要素及关键界限温度等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增温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其倾向率为0.42℃/10 a;冬、春两季增温明显,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值线北移较明显;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减少,秋、夏两季节降水量下降趋势以及阶段性都较明显,冬、春季总降水趋势不太明显,但阶段性起伏比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呈下降趋势。≥0℃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较1960年代在区域分布上东南部地区则较正常,其余地区呈增加、减少趋势。经M-K检验可知,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温度升高、降水减少趋势开始明显,并在1998年通过U0.05显著性检验,从1990年代开始的气候暖干旱化趋势明显。气候变化使冬小麦播种和越冬期推迟,从返青开始各发育期均有提前,冬小麦种植北界较1960年代北移约15km左右。
2009年11期 v.23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3 ] - 刘小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
根据1951-2006年西安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近56年来西安市年均温和季均温的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气温突变的时间;并研究了西安市气温突变前后旱涝灾害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6年来西安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该市在1994年附近气温发生明显的突变,由低于气候平均值变为高于气候平均值,其后气温持续偏高;西安市气温显著突变的时间与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一致,早于华南和青藏高原地区,晚于东北、华北和淮河地区,更晚于全国;近56年来西安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与西北地区接近,低于东北,高于其它5个地区,及全国和全球;气温突变后,西安市旱涝灾害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但是旱灾的增幅更大,更明显。
2009年11期 v.23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9 ] - 迪丽努尔·阿吉;艾克巴尔;
以新疆主要26条河流为研究对象,依据1956年~2000年径流量资料,揭示主要河流径流量演变趋势,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探讨河流径流量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56年~1986年为新疆主要河流径流量的衰减期,而自1987年起,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56年~1986年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而河流径流量的微增则发生在新疆南部;1987年~2000年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了明显的逆转,河流径流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而河流径流量的微减则发生在新疆南部;在与新疆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对比后发现,降水量以及温度的明显增加,是导致1987年以后新疆主要河流径流量增加和其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9年11期 v.2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10 ] - 姜凌;李佩成;胡安焱;徐仲华;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区绿洲赖以生存的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内蒙古阿拉善盟腰坝绿洲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TDS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带性分异规律,季节性变化差异大,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差,C l-、Mg2+、Na+离子等高盐分离子逐渐富集,易溶盐逐渐累积,水体总体向咸化方向发展。
2009年11期 v.23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22 ] - 侯雨乐;赵景波;
通过对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区该时期的干旱灾害等级、成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应用分段三次曲线拟合的拟合图分析了这一时期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汉献帝建安廿五年(公元220年)的423年中,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约每4.5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53.19%;中度旱灾32次,占旱灾总数的34.04%;大旱灾9次,占旱灾总数的9.57%;特大旱灾3次,占旱灾总数的3.19%。汉代旱灾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前147年~前92年)和第4阶段(19年~135年)为旱灾多发期;第1阶段(前202年~前148年)、第3阶段(前91年~18年)和第5阶段(136年~220年)为旱灾少发期。从西汉到东汉末期旱灾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从公元71年到公元130年间旱灾发生最频繁。汉代干旱灾害频次的多少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旱灾频发阶段气候偏干,降水减少,旱灾较少阶段气候偏湿,降水增多。规模大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主要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引起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常是降水量的分配不均造成的。
2009年11期 v.23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10 ] - 张国珍;何春生;武福平;
由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西北村镇目前存在诸多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质量问题。以庆阳市西峰地区作为示范区,本课题选用土路面、学校砖地面、庭院砖地面、油毡屋面、瓦屋面及沥青路面为集雨饮用水源地,通过研究西北村镇集雨水源地水质评价体系,评价确定出了示范区集雨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与特征。结果表明:示范区集雨饮用水源地水质以高有机负荷、高浊度为特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要求的集雨饮用水源地为油毡屋面和瓦屋面;评价结果符合示范区集雨饮用水源地实际情况,结果客观、切实,能为该地区水资源规划、利用、开发和环境系统优化提供更为客观的参考依据。
2009年11期 v.23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20 ] - 马耀峰;
在提出目前我国处在前旅游时期向新旅游时期发展的转型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个旅游时期的不同特征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剖析了陕西森林旅游存在的产品同质化、休闲度假类产品少、国际级大项目旅游产品少、资源活化不足、产品消费卖点不足、规划设计未重视核心规划要素等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实施大项目工程、推进森林公园二次提升开发、建立森林公园示范区、林业和文化结合、实施整体营销,提高旅游产品认知度、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森林旅游总体规划等七大建议。
2009年11期 v.2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15 ] - 刘晓燕;王爱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资金已经成为影响新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阐述了新疆旅游业的投资概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新疆十五个地州市的旅游业投资环境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旅游业投资环境的差异性非常大,且各具特点。
2009年11期 v.23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8 ] - 孙浩捷;汪宇明;
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制定与产品类型策划是区域旅游规划中最具创意的研究环节。以伊犁河谷地区为例,遵循旅游产品策划与创新的战略逻辑结构,提出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主导系列产品、三大专项系列产品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区域旅游资源效益,实现旅游新的发展有所裨益。
2009年11期 v.23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9 ] - 李胜利;顾韬;
民俗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如何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的重要问题。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案例,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总结了关中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主要可开发内容,分析了关中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系统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产品开发模式和区域开发模式。
2009年11期 v.23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071 ] |[引用频次:27 ] - 王生鹏;杨莎莎;曾鹏;
运用基于SPSS for WINDOWS 13.0的因子分析法,借助我国省级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时间维度研究来研究甘肃旅游竞争力的发展历程,并立足甘肃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态势,提出了甘肃发挥旅游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2009年11期 v.23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10 ] - 王爱红;郭文炯;张萍;
山西省旅游业从起步到现在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相对全国来说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利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对近年来山西省11个地市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明确了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趋势:1)从地市层次上看,游客趋向在空间上有分散化的趋势。2)从全省总体空间格局看,晋北旅游区地位在下降,晋东南旅游区地位在上升;新型的、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比传统旅游景区增长速度较快。从而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即旅游部门应顺应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市场,并相应地在开发建设时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
2009年11期 v.23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8 ] - 李馥利;吴晋峰;马耀峰;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2009年11期 v.23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20 ] - 刘丽梅;吕君;
环境意识作为一种新的独立意识形态,能够规范社区与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因此,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取决于直接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益协调关系,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文中根据环境意识结构,设计了旅游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其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并设计了环境意识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旅游发展中旅游环境意识水平的综合得分。经过分析得知,旅游管理部门的环境意识水平最高,其次是社区居民,再次是旅游企业,最后是旅游者,而且总体水平都不高。所以,在旅游发展中必须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旅游环境意识水平,推动他们自觉参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的行动中来。
2009年11期 v.2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20 ] - 王珊;吕君;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旅游研究相对滞后,对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也刚刚开始。遵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个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RM IP模式框架,从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四个方面展开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此来推动内蒙古中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以期为内蒙古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2009年11期 v.23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20 ] - 张秀卿;
介绍了旅游地竞争力综合性评价的方法,然后根据半干旱地带的森林草原旅游地的特征,构建了其竞争力综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呼和浩特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及小井沟生态园等三个旅游地为例,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性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作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竞争力在三者中最强;同时还表明:呼和浩特周边森林草原旅游地旅游的开发优势是旅游景观资源,劣势是社会经济条件及区位特征条件。
2009年11期 v.23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2 ] - 陈芳;盖艾鸿;李纯斌;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的37个土壤类型、281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1:300万甘肃省纸质土壤图,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甘肃省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并借助M ap-G IS软件分析了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39.87×108t,占全国储量的4.47%;其中有机碳储量占前5位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五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39.67%;另外,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7.62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泥炭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达208.53kg.m-2;粗骨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为0.73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0~15kg.m-2范围内变动。
2009年11期 v.23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40 ] - 韩路;王海珍;彭杰;马春晖;
在新疆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置0.5hm2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研究灰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灰杨种群幼苗、幼树极度缺乏,中、大龄个体较多,其径级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壶形,属衰退型种群,其生存发展前景堪忧。灰杨种群空间格局符合聚集分布,随发育进程其空间格局由随机向聚集型转变,大树阶段聚集强度逐渐减弱。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2009年11期 v.23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6 ] - 李建林;冯起;司建华;常宗强;巨登三;
依据2006和2007年6月至7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的实测资料,利用分形和统计的方法对胡杨根系分布与根区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土壤含水率与根系分维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根系土壤水分的变化对胡杨根系分布有直接影响,当平均土壤含水率小于0.11 cm3/cm3时,根系分布的分形维数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大于0.11 cm3/cm3时,根系分布的分形维数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平均土壤含水率在0.06-0.3 cm3/cm3之间,是适宜胡杨根系生长的范围。
2009年11期 v.23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6 ] - 张红利;张秋良;马利强;
农田防护林带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效应和水热效应(温度和湿度)等[1]。因此,选取了风速、风向、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气象因子,对6种不同配置的防护林的作用范围内小气候观测数据与对照区数据的差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行的1榆树(Ulmus pumila L.)+2新疆杨(P.alba var.pyrami-dalis)+1榆树(Ulmus pumila L.)配置防护效果最明显;8行小美旱杨(P.popularis)、1榆树+2旱柳(Salixmat-sudana Koidz)+1榆树、4旱柳+4小美旱杨次之;2行箭杆杨(P.nigra var.thevestina)、2行加拿大杨(P.cana-densis)的防护效果相对较弱。
2009年11期 v.23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8 ] - 王丽娟;李青丰;李继伟;吕志男;胡杨;
研究了内蒙古地区的气温及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对牧草种子播期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4至8月的气温及不同土层处温度的测定和研究,建立了气温与不同土壤播层温度的预测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确定牧草种子适宜播种时期的温度限制因子不仅仅是低温,高温的限制作用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进行牧草种子播种期的选择,要考虑到高温对种子萌发及成苗的影响。对内蒙古其他地区,也可根据当地气温测定值,利用预测公式进行估算不同时间的播层温度,以确定牧草最佳播种时期。
2009年11期 v.23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 2009年11期 v.23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0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