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让会;薛英;宁虎森;张慧芝;
定量评价流域生态风险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流域水资源时空变化直接制约着流域尺度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蕴含了生态风险的程度及状况。从引起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风险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状况出发,选择地表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大风和沙尘暴日数、NDVI指数、水利基础设施密度等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的生态风险量化值分别为2.25,2.7,3-4.2,生态风险程度上游小于中游及下游。明确生态风险与生态补偿主体的关系、拓展生态补偿的思路与途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0年08期 v.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00 ] |[引用频次:12 ] - 陈卫;冯平;
提出了水资源循环经济核算方法,并建立了水资源价值流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式。以整体搬迁的天津碱厂给排水为例,分别核算了取水消耗量、除盐水流量、循环水流量、废水污染水平及处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实物量,然后给出了水资源价值量,并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比水资源传统经济模式增加环境效益776.1万元/a,采用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是显著的。
2010年08期 v.2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2 ] - 甘卓亭;叶佳;马亚兰;周旗;
运用能值理论分析了陕西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值指标,探讨资源的输入、产出、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陕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均能值和能值使用强度较低,系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可更新资源在系统发展中的贡献不足,实际人口超出人口承载量2倍,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省内资源,以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且出口严重不足,货币和物质流动的速度不高,总体属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2010年08期 v.2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18 ] - 汤青;徐勇;刘毅;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2000,2005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基于ARC-GIS9.3软件以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研究了1996-2005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是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面积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是最主要特征。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明显增加,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整个时期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变化相对剧烈的区域主要是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退耕面积较大的县市区,其他地区变化相对缓慢。造成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的原因包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林地面积的显著增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等因素。
2010年08期 v.24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2 ] |[引用频次:45 ] - 林丽;曹广民;徐世晓;李以康;张法伟;
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化学分析法对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硫酸盐型)及茶卡盐湖(氯化物型)新生盐壳、盐壳、河岸淤泥的碳通量和相应区域的盐份及水份CO3-2、HCO3-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索青海盐湖在地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东台吉乃尔盐湖为碳的弱汇,其碳的吸收能力为40.2g.m-2.a-1~94.5g.m-2.a-1;茶卡盐湖为碳的弱源,其碳的释放能力为16.2g.m-2.a-1~110.1g.m-2.a-1。东台吉乃尔盐湖CO3-2、HCO3-含量新生盐壳分层特征差异不显著;而盐壳CO3-2、HCO3-含量为0~10cm显著高于30~40cm,其余各层差异不显著(p<0.05)。茶卡盐湖CO 3-2含量东台吉乃尔盐湖新生盐壳,但与东台吉乃尔盐湖盐壳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茶卡盐湖河流入口处水份中HCO3-含量显著低于该盐湖新生盐壳,而CO3-2未检测出。研究仅是一次对青海盐湖碳平衡问题的初步探索,其碳源/汇效应受到盐湖类型、碳的吸收释放能力、盐层的发展阶段以及盐产品生产加工和去向等诸多环节的影响。
2010年08期 v.2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8 ] - 韩瑞光;冯平;
近年来海河流域下垫面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径流及洪水成果产生明显影响。通过选取流域内大清河阜平站以上山区作为典型区,利用趋势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汛期暴雨量、洪峰流量及次洪量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山区雨洪模型重演了80年代前典型洪水,通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差反映了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径流的影响。总体上,下垫面变化对10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影响较小,一般为5%以内;而对3~10年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的影响较大,一般为10%~30%,平均为17.8%。
2010年08期 v.2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93 ] |[引用频次:73 ] - 马金玲;尤平达;刘学工;
气候变化与水文循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了位于新疆北部玛纳斯河流域近期的径流、降水、气温、蒸发以及永久性积雪面积的变化,提出气温、蒸发、降水变化影响到玛纳斯河年径流的变化,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1996年以来,气温升高对径流变化影响显著;气温升高使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减少,融雪水大量补给径流,但随着气温的持续上升,因气温升高造成径流量增加的程度将减弱。
2010年08期 v.2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4 ] - 侯新伟;张发旺;崔晓梅;陈浩;刘玲霞;周志超;
温度梯度是决定土壤中水汽运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试验观测点地温场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大气相对湿度、露点、风速、天气状况等影响因素,对实验观测点土壤凝结水的形成规律、形成时间、形成深度和形成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2010年08期 v.24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0 ] - 胡江玲;金海龙;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全面分析了新疆精河流域1990年~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⑴12年来流域315972.99hm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占全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33.4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草地、农田向荒漠的转化,农田、荒漠向高密度草地的转化,以及荒漠向农田的转化,五者的变化面积共计166683.69hm2,占全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面积的52.75%。⑵精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人文因素则是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流域人口剧增造成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流域耕地变化,进而导致流域系列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
2010年08期 v.2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9 ] - 闫金凤;郭全军;陈曦;
土地利用与水资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定量模拟二者的作用过程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选取三工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域,将GIS与FEFLOW模型结合定量分析与预测模拟土地利用对区域地下水位变化产生的影响。GIS方法处理土地利用、源汇项和边界条件等各类空间数据,运用FEFLOW建立地下水模型进行地下水位变化的预测模拟。根据1998年度的土地利用信息及1998~2003年地下水位的实测数据调试模型参数并校正模型,结果显示模拟效果良好,预测至2010年绿洲上部主要城镇聚居区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下降幅度显著;绿洲中部经过人为的长期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也比较明显,水力梯度明显增加。绿洲下部地下水位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
2010年08期 v.2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0 ] - 高鹏;穆兴民;李锐;王炜;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该区间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对此区间的水沙变化进行预测研究,对于研究黄河水沙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采用黄河河龙区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对黄河河龙区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态势作出了量化分析和预测。预测结果较实测值偏大,但是能较为准确的模拟数据系列的波形变化趋势。将灰色预测方法用于河流水沙预测研究是一种新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2010年08期 v.24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8 ] - 吐尔逊·哈斯木;曼尼萨汗·吐尔隼;阿依先木·司马义;
分析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时发现,近50a来,塔里木河干流产生的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干扰所造成。近40多年来(1961-2000)塔里木河源流区的山区来水量和源流区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变化资料分析来看,源流山区总来水量实际上是呈递增的趋势,但是,因三源流灌区用水量的增加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区的来水量不断减少,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耗水量的增加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塔里木河干流,特别是下游来水量的锐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321km,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衰败,沙漠化过程加剧。根据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干流土地沙漠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2010年08期 v.2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2 ] - 史激光;
根据锡林郭勒地区1960~2008年49a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尘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49a出现了两个高发期,一个低发期。春夏两季为高发季,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气象因素排序是:降水>大风>湿度>日照>气压>气温,其中降水和大风是影响沙尘暴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010年08期 v.2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9 ] - 何红中;惠富平;
先秦时期是中国农学萌芽和形成时期,人们在长期观察和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在"尚农"、"重地"的政治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平治水土"、"用养结合"、改良土壤等土壤保护思想及实践体系。在开发、利用土壤的同时,注重土壤的保护,以求恢复、维持甚至提高地力,并处理好土壤与地理、水分、作物、肥料、耕作等因素的关系,以达到土壤的长期可持续利用。这构成了古代中国土壤科学的重要内容,也为古代生态农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今天的土壤利用及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2010年08期 v.2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6 ] - 左永君;何秉宇;龙桃;
依据1949-2006年的数据,对乌鲁木齐市57a来的多项人口指标进行了时序变化分析,结果发现:人口数量变化经历了四个典型阶段,迁入人口是该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性别比先增加后减少,1971-2006年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每户人数从1960的最高值6.50降至2006年时的3.19。利用时间序列趋势模型对各指标进行了预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该区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至2020年将超过300万大关,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以0.24‰/a的速度下降,2020年时出现拐点。外来人口仍是该区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平均每户人数逐年减少,下降速度为0.04人/a,单身族和晚婚晚育夫妇数量显著增多。在校学生数与学校数量的增长速度严重失衡,二者之比高达3.03。教师的教学压力持续上升,至2020年每一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量将比预测起始年多5.04人。
2010年08期 v.24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7 ] - 梁小军;江洪;王可;朱求安;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利用紫坪铺站与沙坝站实测流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与验证。紫坪铺站校准期与验证期的ENS值分别为0.74、0.66,沙坝水文站校准期与验证期的ENS值分别为0.66、0.61。在黑水河下游流域建立三种干旱河谷扩大的情景模式,利用率定好的参数,模拟1978-1987年气象条件下的水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干旱河谷区面积扩大导致径流输出值减小,同时引起蒸散发的增加,径流与蒸散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2010年08期 v.24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6 ] |[引用频次:29 ] - 刘学锋;任国玉;范增禄;张成伟;杨贤;
利用海河流域10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研究了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量、频数和强度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量出现了减少趋势,1996年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显著,同时出现大范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情形更为少见;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强度和频数也呈明显减少趋势,因此,极端强降水量下降是极端强降水强度和频数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环渤海湾的沿海区域和海河北系部分地区;在近47年,极端强降水事件年内分布有一定变化,8、9月趋于减少,而5、6月趋于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海河流域极端强降水事件与年总降水量一样趋于减少。
2010年08期 v.24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30 ] - 曼尼萨汗·吐尔隼;吐尔逊·哈斯木;阿依先木·司马义;帕提姑丽·吐尔逊;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以若羌县48a年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及其风速和沙尘天气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拟合法和偏值法,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8a来若羌县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以0.49℃/10a的幅度升高,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多雨主要发生在21世纪初;蒸发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沙尘天气和大风日数表现了分别以39.7次/10a和1.5天/10a的速度减少的趋势。但是风速1.1m/s/10a的速度增加。
2010年08期 v.2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6 ] - 李艳春;
文中着重从影响宁夏区域范围内农业及牧草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热量及水分条件入手,利用近40年宁夏全区范围内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在综合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宁夏干旱区热量、水分条件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可能影响,从气候及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评估未来人口的最大可能承载量。结果表明:宁夏大部分地区的光温条件对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在不考虑引黄灌溉的情况下,引黄灌区单位面积的气候承载力相对较低;中部干旱带高于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的东北部地区单位面积气候承载力位于全区之首,六盘山地区相对较低;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虽然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光温生产潜力还是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增加的趋势,但由于降水增加有限,与光温生产潜力相比,气候生产力增加的速度减慢,甚至在某些地区由于水分胁迫还可能出现减小的情形。
2010年08期 v.24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7 ] |[引用频次:17 ] - 吕景华;杜文娟;张雨田;李旭薇;陈奇;李海波;
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和R/S方法相结合,对呼市地区37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变化特点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点与未来趋势不同。气温在过去37年间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56℃/10a,同时Hurst指数为0.971,说明当地未来气温增加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过去37年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且降水量的Hurst指数仅为0.571,说明当地年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并没有持续性,未来仍保持目前的宽幅震荡状态。
2010年08期 v.2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4 ] - 张克新;刘普幸;霍华丽;张锐;安建科;
利用敦煌绿洲1951~2005年的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敦煌绿洲的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敦煌绿洲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增暖趋势,但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约为最高气温升温速率的13.24倍,故气温升高受最低气温升高的影响更显著。敦煌绿洲春、秋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略有降低,而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敦煌绿洲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是突变现象,突变点为1994年。
2010年08期 v.2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 ] - 买买提阿布都拉;刘海涛;帕提曼;张向军;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1955~2008年54a日照时数实测资料,使用线性倾向率、Morlet小波、Mann-kendal突变等方法分析了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各季和月的趋势变化及年的周期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4年和田市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多的趋势,变化率为20.2h/10a;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相对偏少,21世纪00年代相对偏多;春、秋、冬季日照时数亦呈增多趋势,春季变化率为15.4h/10a,通过95%显著性水平检验,秋、冬季变化率分别为4.3h/10a、1.9h/10a,夏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9h/10a;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少月在2月,最多月在10月;2~6、9~11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1、7~8、12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具有准27、11(1995年以后18年)、6、3年的年代际和年际震荡周期,1956年为突变减少点。
2010年08期 v.24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6 ] - 尚华明;魏文寿;袁玉江;喻树龙;张同文;
利用位于阿勒泰市阿尔泰山森林上限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资料,建立了3个样点的树轮宽度年表,并将其与阿勒泰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树轮宽度与当年6月的温度显著正相关,该相关生理学意义明显。提取了3个采点宽度标准化年表的第一主成分,建立了第一主分量和当年6月平均温度的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为41.5%,并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阿勒泰气象站436a来的6月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温度序列的周期、突变等特征。
2010年08期 v.24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26 ] - 任喜珍;胡春元;左合君;余建;
观测了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积雪消融期不同厚度积雪区土壤温度的变化,分析了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积雪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雪消融速度与2m高处大气温度呈回归关系,大气温度增加1℃,积雪消融速度增加0.0114~0.0912cm/h;2)积雪对土壤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并且是双向的,消融期积雪厚度越大,土壤温度越高,变幅越小,同时消融期后土壤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临界状态维持时间长,土壤解冻时间延长;3)消融期内,大气温度在(-29~26.5℃)变化时,大气温度直接影响地表温度的积雪厚度临界值是33cm;4)积雪消融期,无雪处、38cm、60cm积雪处0~30cm温度梯度分别为-3.07~0.15/10cm、-1.07~-0.26/10cm、-0.36~0.56/10cm,积雪消融后,分别为2.47~0.14/10cm、-0.07~2.47/10cm、0.73~4.05/10cm。
2010年08期 v.2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22 ] - 张正偲;董治宝;赵爱国;钱广强;
库姆塔格沙漠面积虽然较小,但其所处地理环境特殊,该沙漠位于阿尔金山以北,克孜勒塔格山以南,罗布泊以东,卡拉塔格山及土梁道以西,三面受到山脉的阻挡,沙漠风向复杂,昼夜风向变化显著。以往人们认为该沙漠存在昼夜风向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幅度如何,由于没有实测资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文中以建立在库姆塔格沙漠4个方位的5个气象站(测风站)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对库姆塔格沙漠不同区域的昼夜风向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说明昼夜风向变化在塑造风沙地貌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库姆塔格沙漠,受四周地形的影响,昼夜风向变化比较显著,在沙漠的北面,昼夜风向变化范围一般小于90°,而在沙漠南面,昼夜风向变化比较明显,风向变化范围一般大于90°。(2)受昼夜风向的影响,库姆塔格沙漠的风沙地貌类型也出现差异,在沙漠的北面,主要为线性沙丘,而在沙漠南面,沙丘类型有金字塔沙丘和格状沙丘。(3)库姆塔格沙漠白天风向比较复杂,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分布,但晚上风向比较集中,所以,该沙漠的风沙地貌主要是由于晚上的风向造成的。
2010年08期 v.2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8 ] - 韩世涛;刘玉兰;刘娟;
通过对银川市1961-2004年的实测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的太阳总辐射在40年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月减少幅度不同,银川总辐射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1980年。分析银川市总辐射减少其对气候的影响关系可知,银川市总辐射和年平均气温逐年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呈反相关位相,1961-1975年夏季降水量和总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976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降水量与总辐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利用宁夏各地太阳能总辐射及日照资料对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太阳能资源在4947~6102MJ/M2.a,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宁夏各地日照时间多于6小时的天数每月在13.3~25.7天,全年在215~292.6天,太阳能可利用时间较长。宁夏各地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在1.1~1.7,太阳能资源比较稳定。银川市中午是最有利太阳能资源利用的时段,上午、下午也是太阳能资源利用的较好时段。综合而言,宁夏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条件较好。
2010年08期 v.24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01 ] |[引用频次:52 ] - 张林;王礼茂;
基于1989-1993、1994-1998、1999-2003三期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区域尺度的材积源生物量模型估算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3个时期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分析了不同林种的碳贮量动态。结果表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三个时期碳密度分别为35.21、36.01和41.56 t.hm-2,暗示我国的森林质量在逐步提高;碳贮量分别为458.10、519.96和1268.84 Tg(1 Tg=1012g),分别占全国森林碳贮量的9.89%、10.95%和24.23%。相对于人工林,天然林碳贮量仍是森林总碳贮量的主体,占71-84%,并且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随林龄的增加,天然林碳密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人工林仅在初始阶段呈现增加趋势,到近熟林就逐渐趋于稳定;人工林碳贮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但天然林以中龄林碳贮量最高,之后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就林种而言,用材林和防护林占据主导地位,但随时间推移,防护林碳贮量所占比例越来越接近用材林。
2010年08期 v.24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8 ] |[引用频次:26 ] - 谭明亮;段争虎;陈小红;张瑞君;
对额济纳旗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及对应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该研究区共有植物19种,分别隶属于9科15属,以豆科(Fabaceae)和柽柳科(Tamaricaceae)种最多,其次是菊科(Compositae)、茄科(Solanaceae),约占所用种数的74%,反应了干旱性大陆气候条件下旱生耐盐种类占优势的特点。同时,应用对应分析CA(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对额济纳旗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样地及样地中所出现的19个物种,都表现出随土壤pH值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同时样地和物种还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恢复的环境因子主要是0-20cm土壤pH值和20-40cm土壤全盐含量;CCA排序分析将研究区的19个物种及28个样地都划分为4种类型。
2010年08期 v.2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10 ] - 唐诚;刘彤;刘学录;刘超;
结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26个样地调查资料,对梭梭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梭梭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7~2.6,Simps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5~0.9;Gleason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3~4.34,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2~3.8;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0.47~0.77,Sheldon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9~0.69。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得的12个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说明群落都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中。
2010年08期 v.2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17 ] - 曹永翔;张克斌;王海星;杨秀莲;
以宁夏盐池封育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03年-2007年植被的植物种数、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在生态学和统计学基础上,采用专家权重法,构建植被波动强度计算公式来分析植被数量波动强度。结果表明:正向波动最大的是2003年,波动强度为0.622,是研究时间内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最大的是2006年,波动强度为-0.472,是研究时间内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2010年08期 v.24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2 ] - 王激清;李君;刘社平;
对冀西北地区宣化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宣化县土壤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17.56g/kg,土壤的全氮和水解性氮含量分别为0.98g/kg和37.77mg/kg,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22.57mg/kg和197.46mg/kg。和80年代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相比,土壤水解性氮含量略有下降。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是土壤肥力提高的前提基础,保证土壤中磷和钾的稳定供应对保持土壤肥力、保证作物高产也是十分必要的。
2010年08期 v.24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5 ] - 吴俊侠;张希明;邓潮州;刘国军;阎海龙;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胡杨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了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种群幼龄级和老龄级所占比例较小,存活曲线接近偏正态分布,表现为衰退型种群;胡杨种群的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在30年后出现峰值;动态指数小于0,说明下游胡杨种群幼苗资源匮乏,结构不合理;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10、20及30年后,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更显不足,最终老龄株数也呈急剧减少的衰退势态。
2010年08期 v.24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8 ] - 张国珍;贾大伟;刘玲花;武福平;
通过对影响黄土塬地区不同集雨水源地-庭院土地面、学校操场砖地面、学校办公区砖地面、农家小院砖地面、水泥地面、学校土操场、青瓦屋面、红瓦屋面、油毡屋面降雨径流水质主要因素的分析,为优选适合雨水收集利用的集雨水源地类型,集雨水处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径流初期集雨水源地降雨径流污染均较严重,污染物浓度较高。青瓦屋面、红瓦屋面、农家小院砖地面、学校办公区砖地面、水泥地面降雨径流水质较好,可作为集雨水源地。弃去前期径流雨水,集蓄雨水可满足集雨水饮用处理的要求。
2010年08期 v.24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4 ] - 郭建平;陈玥熤;
均生函数预测方法是开展环境要素变化趋势预测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新疆不同棉区棉花热量指数的分析,建立了热量指数时间变化趋势的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各模型的平均回代精度都在95%以上,试报精度比回代精度要低,但也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可以应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指导农业生产。
2010年08期 v.24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 徐澜;安伟;郝建平;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覆盖方式)四个处理(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露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新型的、具有单向渗水特性的塑料薄膜-渗水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生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水膜覆盖玉米的茎、叶鞘和雄穗的含水量分别为5.786、3.837和2.171,均高于其它处理。叶片含水量高于普通膜覆盖,低于秸秆覆盖和露地;渗水膜覆盖的玉米叶片的电导率平均0.266,干旱等逆境对细胞膜的伤害程度较小;渗水膜覆盖的玉米穗位叶叶绿素a、b的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为0.218mg/g和0.094mg/g(鲜重);渗水地膜覆盖玉米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渗水地膜覆盖的玉米叶面积综合来看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时间、面积优于其它三个处理;渗水膜覆盖玉米的单株叶面积株体分布特点,即其株型更有利于籽粒产量的积累。渗水膜覆盖旱地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快于其它处理;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渗水膜覆盖增产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与其它处理比较有所增加,千粒重差异较小。不同处理的出籽率与经济系数的变化基本相适应。渗水膜覆盖玉米的产量与其它三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平均产量7846.2kg/hm2。
2010年08期 v.24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37 ] - 地拉娜·艾力肯;阿尔根·哈地尔;戴昆;
选择吐鲁番盆地沙质荒漠区,以子午沙鼠为模型研究典型荒漠鼠种的微栖息地选择和取食对策。结合网格样方法和人工食物盘法通过对目标种采食点与灌木(高度在1m以上)的距离(≤1m,≤2m和>2m),采食点地形地貌(土质-沙质,谷地-沙丘)的分析确定目标种的微栖息地选择;通过目标种对食物盘的取食强度(放弃密度GUD)确定目标种的微栖息地选择偏好。结果显示,目标种对距灌木≤2m点和≤1m点的选择差异不显著,对于≤1m和>2m的点选择差异显著;对于≤2m点和>2m点的选择差异显著。距灌木2m的空间可能是目标种取食活动的敏感范围。对于基底为土质或沙质的微栖息地,目标种选择差异显著,对于谷地和沙丘,目标种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对GUD的分析显示,在距灌木2m范围内目标种的取食强度高于此范围之外,同时偏好在沙质地表采食,但在谷地和沙丘之间没有差异。
2010年08期 v.24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1 ] - 焦世泰;
近年,河西走廊地带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比起其他省区,差距却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河西走廊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基于此,该文指出实施旅游形象驱动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分析河西走廊现状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市场调查和旅游地空间竞争分析,对地方文脉进行深入剖析,突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河西走廊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丝路文化,石窟艺术"结合河西走廊旅游的地方性,设计出二级旅游理念"丝路风情,异域风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河西走廊旅游形象系统和宣传口号。
2010年08期 v.24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5 ] |[引用频次:17 ] - 窦开龙;
研究方法:EXCEL软件统计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甘肃文化旅游入境外国客源市场地理集中度偏小,亲景度与竞争态演化呈现不同模式;研究对策:应采取"差异化"市场拓展战略,同时活化、外化、组合化和保护甘肃旅游文化。
2010年08期 v.24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