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张岩;高国伦;
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绿色含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2年-2016年的数据测算了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GML)指数,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是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的部分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到达拐点之前,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跨越拐点之后,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将促进碳生产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2020年03期 v.34;No.25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1 ] |[下载次数:1784 ] |[引用频次:36 ] - 吴乐;庞洁;靳乐山;
基于2018年8月在云南省两县所收集的289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参与退耕还林农户的复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农户在退耕期结束后的复耕意愿整体较弱。相较于汉族农户,少数民族农户受语言、文化习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退耕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更大,复耕意愿较为强烈。退耕对收入的影响、还林树种的经济性、农户的非农技能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为使退耕期结束后项目的生态效益得以保持,应该进一步结合农户生计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有利于农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0年03期 v.34;No.25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21 ] - 董海宾;丁勇;丁文强;侯向阳;
基于内蒙古三个草原类型区的调研数据,建立生计资本评估体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计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牧户的生计资本存在差异,荒漠草原区牧户的生计资本总指数最高,典型草原区次之,草甸草原区牧户生计资本总指数最低;物质资本为各草原类型区牧户面临的共同稀缺资本。2)劳动力、资金的缺乏以及医疗保障的需求是各草原类型区牧户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3)牧户整体主观生活满意度较高。荒漠草原区牧户主观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区最低。4)各类生计资本对牧户主观生活满意度均呈正向影响,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牧户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自然资本对牧户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和贡献值均最大。
2020年03期 v.34;No.25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20 ] - 袁亚运;
通常认为,城镇居民低碳出行受到内部心理性因素和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何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至今尚无定论。以江苏省镇江市城镇居民低碳出行调查所得的2212份有效数据为样本,运用系数集束化方法,从意愿与行为两个维度出发,比较上述两类因素对城镇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因素的情况下,心理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显著影响城镇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和行为,但是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强度始终大幅度高于心理性因素。性别上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可见,城镇居民低碳出行尽管受到心理性因素驱动,但是主要受制于结构性因素。因此,相较于提升城镇居民的心理性因素,破除外在因素的结构性束缚,是提高城镇居民实践低碳出行更为有效的途径。
2020年03期 v.34;No.259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5 ] - 滕玉华;张轶之;刘长进;
采用江西省农村居民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识别农村居民能源削减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解析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研究表明:节能责任感、节能知识、能源削减意愿、节能习惯、用能信息获取难易程度、节能政策、节能经济动机对农村居民能源削减行为有正向影响;受教育年限、舒适偏好对农村居民能源削减行为有负向影响。农村居民能源削减意愿是表层直接因素;节能责任感、节能政策效度、节能习惯、节能经济动机、用能信息获取难易度、节能知识是中间层因素;舒适偏好、受教育年限是深层次的根源因素。
2020年03期 v.34;No.259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下载次数:955 ] |[引用频次:14 ] - 李创;邵莹;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公众参与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引导和促进公众的绿色行为值得关注。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依据,将社会环境氛围这一外部因素纳入到现有文献研究中,构建了公众绿色行为驱动因素的分析框架,基于焦作市公众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绿色行为意向和社会环境氛围对公众的绿色行为有直接的正向驱动作用,且社会环境氛围在行为意向向绿色行为转化过程中有调节作用;绿色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够间接影响公众的绿色行为;感知有效性能正向影响公众的绿色行为态度,进而促进绿色行为的实施。
2020年03期 v.34;No.259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下载次数:1115 ] |[引用频次:14 ] - 石志恒;崔民;张衡;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是贯彻农村绿色发展新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中从农户经济学特征与社会学属性角度出发,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引入经济理性与环境价值观两个预测变量,建构了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的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框架,利用甘肃省533份微观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研究了农户经济理性、情感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环境价值观与绿色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81%的农户有进行农业绿色生产的意愿,较为理想。(2)农户经济理性并不是影响绿色生产意愿的唯一因素,也不是首要因素,主观规范、情感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环境价值观都会对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产生影响,按影响系数大小排序为环境价值观、经济理性、主观规范、情感态度、知觉行为控制。(3)农户经济理性除了直接作用于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之外,还通过情感态度对绿色生产意愿产生影响。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0年03期 v.34;No.259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3 ] |[下载次数:3724 ] |[引用频次:91 ] - 黄炎忠;罗小锋;余威震;唐林;
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新时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目标的关键。基于634份微观调研数据,探讨农户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偏好,并分析了节约意识与面子观念文化情境因素对农户绿色生活方式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的绿色生活方式选择偏好以节约饮食和使用节能型家电为主,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理念类生活方式则相对被忽视;节约意识能促进农户的绿色生活方式参与,但面子观念则对农户参与绿色生活方式起抑制作用;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节约意识的培养能有效减弱面子观念对农户绿色生活方式参与度的负向影响。因此,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的重心和难点仍然是绿色生活理念的培养,要加强提升高收入农户的勤俭节约意识,培养正确的绿色发展价值观。
2020年03期 v.34;No.25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下载次数:1721 ] |[引用频次:13 ] - 任晓瑜;冯忠江;王琪;葛京凤;李灿;崔媛媛;
探究河北省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能够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持。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北各市2013年和2018年的土地市场化水平进行评价,进而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细致定量的刻画了河北各市土地市场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北省土地市场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土地市场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以环京津地区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外围地市为冷点区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从"热小冷大"到"热大冷小"转变,热点(包括次热点)区增加,冷点(包括次冷点)区逐渐减少;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为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
2020年03期 v.34;No.25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下载次数:1069 ] |[引用频次:17 ] - 邵鹏;王齐;赵超;
改进技术接受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借助统计方法,从有序停放和爱惜保护两维度研究共享单车绿色使用问题,包括绿色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奖励型或惩罚型制度推出后绿色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绿色使用行为和绿色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中,消费者创新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人性观具有负向影响作用;以往的绿色使用行为对未来绿色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关因素在惩罚型制度下对有序停放意愿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2020年03期 v.34;No.25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3 ] |[下载次数:1393 ] |[引用频次:18 ] - 谭盼;白江迪;陈文汇;刘俊昌;
基于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91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冲突成本、补偿效益和个人禀赋对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⑴冲突成本对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路径系数为-0.209,其中心理创伤间接成本对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39;⑵补偿效益对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有显著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692,其中补偿间接效益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791;⑶个人禀赋对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冲突成本和补偿效益的间接影响显著,路径系数为0.253,其中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606。⑷在野生动物冲突补偿满意度三大因素的影响程度上,补偿总效益>个人禀赋>冲突总成本。
2020年03期 v.34;No.259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6 ] - 时保国;田一聪;赵江美;张丽君;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近年来以其自然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公平等特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和HistCite等关键词突变、聚类和文献引证关系分析工具,梳理总结有关生态城市研究的3630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英文文献和350篇CSSCI中文文献,揭示国际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的进展与热点。文献统计表明,近年来国际生态城市研究文献不断增加,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在该研究领域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中国的生态城市研究发展迅速,在文献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内研究团队趋于分散,学者间相互联系较少。研究结果认为,国际生态城市研究的发展脉络自然而鲜明,其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导向,体现在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污染治理等方面;国内生态城市研究则较为注重理论构建的系统性,指标体系相对完善,未来仍需加强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联系,从实际问题中汲取经验。
2020年03期 v.34;No.259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1868 ] |[引用频次:15 ] - 贾垚焱;胡静;刘大均;刘怡然;
中华老字号是我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象征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重心分析、历史时间断面分析法等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商务部公布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中华老字号总体呈现"南多于北,东部密集,中西部稀少"的区域分布特征;2)中华老字号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性明显,存在"江浙沪、京津"两大高密度区;3)中华老字号涉及食品加工、医疗、零售等七大行业类型,不同类型的老字号在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特征;4)清代及民国是老字号创立的主要时期,时空分布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扩散的特征;5)中华老字号空间分布受到历史文化、人口与社会经济、旅游活动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2020年03期 v.34;No.259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1065 ] |[引用频次:12 ] - 李大鸣;张星瑞;罗珊;张弘强;刘俊滨;田海军;曹华音;
为解决渤海新区海岸带水质、生态环境恶化,实现污染管控及生态改善,进而为区域建设规划提供环境质量参考数据,文中对其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基于"Ⅰ:污染物负荷估算模型"所得污染物排放量分布与"Ⅱ:降雨-径流模型"所得蓄水量,文中建立了污染物迁移模型,率定验证其可靠性,再利用模拟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表水环境评价。此外,文中建立了基于AHP法确定权重的PSR模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污染物迁移模型可靠,渤海新区海岸带规划下地表水环境污染物浓度相比于现状将严重超标,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处于预警状态。
2020年03期 v.34;No.259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下载次数:594 ] |[引用频次:8 ] - 孔锋;
采用中国545个气象站点数据,根据《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国家标准(GB/T 27963-2011)的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定义,评估了1961-2018年中国年、季节和月尺度下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评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在年、季节和月尺度下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两个指数在年尺度下的空间相关系数达到0.86,在春、夏、秋和冬季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2、0.67、0.74和0.78(n=15642),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2)采用国家标准分级评估的年尺度下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结果与公众日常直观经验感受相差较大。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下评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指数具有沿纬向和海拔变化的分布型特征,可以较好的反映寒冷、冷、舒适和热气候区的时空演变特征。(3)月尺度下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在冬半年和夏半年一致性较高,其中风效指数在9、10、11、12月与5、4、3、2和1月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9、0.61和0.62(n=15642),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多时相尺度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2020年03期 v.34;No.259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5 ] |[下载次数:942 ] |[引用频次:24 ] - 任瑞;李雪梅;李兰海;秦埼瑞;黄逸宇;
利用天山山区1960-2017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小型蒸发、海拔、坡度、坡向、经度和纬度资料,通过分离主要降水形态、计算表征降水形态转变态势的降雨日数/降水日数比率(RPR),以及构建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的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BP-DEMATEL)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辨析了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2个指标因子中,气温是BP-DEMATEL模型中唯一的强驱动因子,同时在MLR模型中气温的贡献率也最大,表明气温是影响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其次,地表温度、海拔、纬度和气压是影响降水形态转变的次要驱动因子。
2020年03期 v.34;No.259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1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9 ] - 顾思博;周金龙;曾妍妍;陈云飞;王松涛;杜江岩;
基于新疆于田县653组农田表层(0~20cm)土壤样品的六种微量营养元素(Fe、B、Mn、Cu、Zn、Mo)的实测含量,运用地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B、Cu、Zn、Mo的变异系数介于12.12%~86.81%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Mn的变异系数为9.73%,属于弱变异性。Fe、B、Mn、Cu、Zn、Mo元素的块金效应介于27.9%~60.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同时受到成土母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农田土壤主要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pH对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0年03期 v.34;No.259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4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9 ] - 买吾拉江·衣沙克;艾尼瓦尔·吐米尔;
岩石作为多种生物类群生长基物,为它们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所以是研究山地生境中必不可少的对象。研究哈熊沟森林公园岩面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该地区共有40种岩面生地衣,地衣区系以环北极成分、温带成分为主。TWINSPAN分析结果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哈熊沟森林公园的岩面生地衣划分为3个群落,分别是群落Ⅰ:丽石黄衣+双胞地图衣+包氏平茶渍衣、群落Ⅱ:边缘茶渍+盾脐鳞衣+粉盘裂片茶渍衣、群落Ⅲ:被膜微孢衣+微凸网衣+双缘衣。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0.375、0.652、0.782;S?rensen相似性系数表明,群落Ⅱ与群落Ⅲ之间相似性最高,群落Ⅰ和群落Ⅱ相似性最低。CCA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公园岩面生地衣主要受海拔、人为干扰、岩石pH、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
2020年03期 v.34;No.259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9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6 ] - 郝宝宝;曹四平;李阳;刘姣;强大宏;刘长海;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份退耕还林地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阐明其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退耕还林地植被修复中的变化趋势,于2017年7~8月对吴起县6个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此研究区优势类群共4类,分别为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各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类群数、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均与撂荒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垂直分布上具明显表聚特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较小,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数量占比变化幅度较小,腐食性动物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杂食性动物反之。
2020年03期 v.34;No.259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1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9 ] - 石国宁;张涛;王无为;
文中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对中国2018年8月-2019年4月的非洲猪瘟疫情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疫情流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2月为疫情高峰期;空间上,疫情高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总体发病率的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聚集性,其中,高发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低发冷点区域集中于南方地区2)疫情的时空变化受到自然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气象因素中风速和气压两因素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社会经济因素中,我国生猪养殖业空间格局决定了疫情总体分布格局,而生猪的空间流通模式则加速了疫情扩散和传播。
2020年03期 v.34;No.259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下载次数:1678 ] |[引用频次:19 ] - 赵芳玉;徐元江;彭诗原;权红;
本研究以西藏濒危藏药桃儿七为研究对象,作逐步失水处理,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水分梯度下的桃儿七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等来探究桃儿七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结果显示:随土壤水分的减少,桃儿七叶片相对含水量先上升后下降,叶绿素相对含量逐渐上升且差异不显著;桃儿七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对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9.68%~95.33%的条件下,桃儿七的光合作用未受显著抑制,而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被显著抑制,且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9.68%是桃儿七光合作用气孔限制至非气孔限制的转折点;桃儿七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及各特征参数随土壤水分变化表现出显著的不尽相同的阈值响应特征。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图像表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桃儿七的光合产量严重降低,叶片光合机构受到不可逆的破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得出桃儿七旱涝管理的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39.68%~89.02%,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均会影响桃儿七的光合表现。
2020年03期 v.34;No.259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3 ] - 郝少荣;裴志永;段广东;乔敬伟;庞国辉;王凯;吴永胜;
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沙柳茎干液流的影响是否存在时间尺度差异,对毛乌素沙地沙柳茎流及环境因子(太阳辐射RA、降雨量P、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空气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进行持续6个月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下,ST和SW是茎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ST单独能解释87.9%的茎流变化,两者综合能解释93.0%;T、ST和RA在日尺度下对茎流变化影响最大,T能解释茎流变化的51.5%,三者共同解释62.2%;小时尺度下,茎流变化受较多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但气象因子占主导作用。随时间尺度由大到小,对茎流变化的主导因子由少变多,由土壤因子向气象因子再向综合环境因子过渡。大时间尺度上监测土壤因子可以估算出沙柳的蒸腾耗水量,较小时间尺度上由环境因子推测出的茎流变化不够准确,宜采用仪器直接测定。
2020年03期 v.34;No.259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4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8 ] - 李琦;姚拓;杨晓玫;张建贵;冯影;
通过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半干旱地区大田试验,利用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研究其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肥对燕麦的促生作用低于固体菌肥和包衣菌肥,菌肥+50%化肥和全量菌肥对燕麦促生效果低于菌肥+70%化肥。固体、包衣剂型菌肥+70%化肥处理燕麦株高、干草产量、粗脂肪含量与全量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全量化肥处理,燕麦根系生物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全量化肥处理。利用固体、包衣微生物菌肥替代30%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稳定燕麦产量,并能促进燕麦生长,提升燕麦营养品质。
2020年03期 v.34;No.259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7 ]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37 ] - 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马婷婷;
植被的生物量具有宏观价值,是对植被系统功能的重要反映。在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附近,植被分布较多。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及宏观价值变化特征,对于评估生态输水的效益以及制定合理的输水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塔里木河下游的科学调查资料以及2001年的植被资源清查资料,采用实地调查方法推算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柽柳的生物量及其净生产力特征,采用刈割称重的方法推算了林下草本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特征,并对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宏观价值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1)2001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总生物量约为72004t,平均生物量约为322.51kg/hm~2,远低于全国的平均生物量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8.19kg/(hm~2·年),总净生产力为4060.82t/年。2)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组成以柽柳为主体,胡杨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胡杨和草本植物的质量较差,胡杨老化、草地退化严重,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对现有的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和草地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生物量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植被生物量可以从2001年的7.2×10~4t增加到2040年的15.2×10~4t。4)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宏观经济价值会从2001年的2000×10~4美元增加到2040年的4200×10~4美元。
2020年03期 v.34;No.259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6 ] - 陈海江;司伟;刘泽琦;
粮豆轮作生态服务价值是制定粮豆轮作补贴试点政策补偿标准和对其进行政策评估的关键。文中通过粮豆轮作补贴试点地区黑龙江省的大样本农户调研数据,以单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了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在农户社会经济变量和环境认知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经营规模和粮豆轮作生态功能认知均促进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对具有正支付意愿的农户测算结果显示,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为98元/亩;进一步通过Spike模型对测算结果矫正后发现其支付意愿降低到58.94元/亩。农户对粮豆轮作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远低于当前的补偿标准150元/亩,因此,如果仅从粮豆轮作的生态功能出发而不考虑政府其他的政策目标,当前的补偿标准对农户存在过度补偿。
2020年03期 v.34;No.259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14 ] - 李晓媛;张翼龙;王丽娟;苏然;李政红;
根据河套盆地地下水含水层的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等要素将河套盆地划分为5个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分区。查阅、收集了175组各地下水环境系统分区已有地下水水化学数据,结合本次工作获取的505组水化学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首次建立了河套盆地不同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分区15个无机指标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系列。并对地下水主要组分背景值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得出TDS和SO■、Cl~-的背景值分布特征具有明显一致性,符合地下水补径排和水质形成演化规律。为合理评价河套盆地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污染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34;No.259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6 ] - 吕晓立;刘景涛;朱亮;张玉玺;李海军;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秦王川盆地作为兰州市新城区,地下水需水量持续增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研究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成因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文中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王川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氟含量总体偏高,大面积分布0.5~1.0mg/L的中氟水,盆地西北部山前及平原区中部出现高氟水。高氟水以HC_3·SO_4-Na、Cl·SO_4-Na型水为主,表现出富钠、贫钙,弱碱性特点。地层中的含氟矿物萤石的溶解是盆地地下水中氟离子的主要来源,而方解石、白云石等含钙矿物抑制氟离子的溶解与富集。地下水氟富集受控于岩石风化溶解及蒸发浓缩作用,同时受阳离子交换、解吸与竞争吸附等作用影响。受"引大入秦"工程农业灌溉回归淡水淋洗补给,地下水氟离子含量未随溶解性总固体的升高而明显升高。
2020年03期 v.34;No.259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12 ] - 郭岐山;丁小军;
耙状线形沙丘是一种新发现的沙丘类型,形态上既有线形沙丘特征,又有新月形沙丘的特征,但目前对该类沙丘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对此沙丘的认识。为此,文中选择柴达木盆地的耙状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沉积物样品,探讨沉积物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源对耙状线形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提供支撑。研究表明,受砾石覆盖和盐分的影响,该地区的沙源欠丰富。耙状线形沙丘粒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沙丘断面上,脊线最细,且迎风坡坡脚比背风坡粗。分选系数随平均粒径变细而变好,偏度随风选变好而趋于正偏。除分选系数与峰度相关性较差外(R~2=0.37,P=0.1),其余所有的粒度参数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P<0.001)。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差异反映了沙源和沉积物搬运过程的差异。综合风况、沉积物和下垫面特征,研究区沙丘物源包括戈壁和干涸湖盆,其中蠕移质主要来源于戈壁,而跃移质则敖阔戈壁和干涸湖盆。
2020年03期 v.34;No.259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5 ] - 周晓丽;唐承财;
5A级景区是许多目的地快速发展的引擎,也是目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然而,许多5A级景区在节假日乃至周末常处于游客量超载状态,对景区资源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5A级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文中基于网络信息流对现实旅游客流的导引机理,分析网络搜索大数据对5A级景区客流量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网络搜索大数据和5A级景区实际客流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正相关性,将网络搜索大数据用于5A级景区客流量预测,方法上具有科学性;2)相比仅基于景区历史接待量的预测模型,引入网络搜索大数据的模型能显著提高对5A级景区客流量预测的准确性,预测精度提高了12.47%。研究成果有助于5A级景区准确预测客流量,采取超载应对措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03期 v.34;No.259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下载次数:1595 ] |[引用频次:2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