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衣热·肖开提;张红丽;
基于新疆673份小麦种植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净碳汇测算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厘定了农户采纳农田碳汇技术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深松、配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三种农田碳汇技术均具有良好的净碳汇效应,净碳汇市场价值分别为27.62元/亩、26.33元/亩、16.12元/亩;农户对采纳深松、配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三种农田碳汇技术的意愿受偿水平为29.12元/亩、87.34元/亩、51.45元/亩;农户采纳农田碳汇技术生态补偿标准应包括其碳汇生态价值的政府和市场补偿两部分,即应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共作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机制。
2025年05期 v.39;No.32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0 ] - 杨文静;史玉成;
为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构建专门的碳排放控制制度体系,我国应探索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运用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归纳推理以及规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碳评价政策演进和试点经验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碳评价纳入环评制度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稳健的环境效益。理论层面,碳评价纳入环评制度的理论基础有环境法理念嬗变、风险预防原则下环评制度外延拓展以及“环境国家”的内在要求。规范构造层面,在内容上应重新调整评价对象目录,按照评价对象类型化讨论评价内容和方法,明确碳评价结论在环评中的效力;在形式上近期目标为修订环评法,将控制气候变化纳入立法目的并单设法条规制碳评价,远期目标为将其主要内容纳入环境法典。
2025年05期 v.39;No.321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 郑烨;李真淼;段永彪;
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双碳”目标和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文中基于环境规制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通过对中国417家煤化工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环境政策工具对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环境政策工具(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对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相较于市场激励型、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更能正向促进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在不同类型环境政策工具与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在市场激励型政策工具、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与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关系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文章对优化环境政策工具供给、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以及提升企业节能排绩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5年05期 v.39;No.321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943 ] |[引用频次:0 ] - 黄炜虹;肖淑娟;闵锐;杨彩艳;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否有效促进农户增收,关乎共同富裕目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于湖南、湖北两省625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Fields分解法深入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收入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收入的提升幅度约为37.71%,主要体现在非农收入增加方面,但总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的增收效应仍弱于规模农户。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通过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增加小农户收入,亦能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从而实现“增绿增收”。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采用生产技术服务、年轻化、高教育水平、身体素质好的小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显著。因此,要强化针对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增加绿色生产相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同时持续完善小农户非农就业支撑体系。
2025年05期 v.39;No.321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0 ] - 曹冉;张宗利;
关于外包服务能否减少农药用量的观点,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为了对现有研究争论进行解释,文中利用2023年江苏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外包服务的盈利模式及其减量差异。研究发现,在作业服务下,服务主体缺乏农药减量激励,难以实现农药减量;而“包干制”赋予服务主体农药减量的内在动力,激励其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减少农药用量,是一种激励相容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发现,相比于小农户,“包干制”对规模户减量的作用更强。基于此,文中从开展植保技术宣传和培训、规范服务主体作业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药减量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05期 v.39;No.321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 陈景帅;冷伯阳;
基于黄河流域鲁、豫、陕、宁4省1047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OLS)、O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以数字化村务公开、数字化村务参与和数字化村务监督为代表的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表明:1)乡村数字治理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不同乡村数字治理维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数字化村务公开>数字化村务参与>数字化村务监督。2)乡村数字治理通过增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信任、强化村庄认同和拓宽社会网络来促进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且拓宽社会网络发挥的作用最大。3)相较于黄河下游地区,乡村数字治理对黄河中、上游地区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促进作用更大。4)乡村数字治理的人居环境整治效应在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网络条件较好和数字应用能力较强的农户中表现更明显。为此,应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搭建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和提高农户数字应用能力,促进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2025年05期 v.39;No.321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次数:587 ] |[引用频次:0 ] - 邱梦慧;李太平;刘良玉;蒋晓闪;
药食同源食品兼具食品和药品双重属性,其安全性评估是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药理和毒理作用探讨,对其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文中基于2017-2023年我国省级层面98342批次药食同源食品的抽检数据,采用基于不合格率和不合格度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74种药食同源食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药食同源食品的抽检不合格率明显高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且不合格样本的危害物超标程度普遍较高;52.7%的种类已达到Ⅲ级(中等危害)及以上风险水平。2)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中等风险地区越来越多,高、低风险地区越来越少”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风险空间重心呈现由东向西的扩散趋势。3)政府监管力度对药食同源食品的安全风险水平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农药使用强度和GDP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也呈现显著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体系完备度和老龄化程度正向调节政府监管力度与药食同源食品安全风险程度的关系。文中研究可为完善药食同源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优化药食同源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39;No.321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0 ] - 周玉玺;高瑞敏;
绿色生产转型是实现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省897份设施蔬菜种植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素养能够显著正向影响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种植户数字素养每提高1%,其绿色生产转型程度提升16.90%,作用强度呈边际递减特征。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素养对根茎类设施蔬菜、中等规模和风险偏好型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素养可以通过提高预期效益(26.04%)、削减交易成本(21.89%)、加速信息获取(9.47%)、推广社会化服务(12.43%)四条路径驱动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因此,应建立健全农村数字化培育体系,实施差异化绿色转型策略,强化绿色设施蔬菜的预期效益和交易成本机制,构建设施蔬菜产业数字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及监管政策。
2025年05期 v.39;No.321 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0 ] - 司瑞石;李振涛;
促进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伴随着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城乡"两栖"迁移特征明显,农村集体行动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尚未有研究分析集体行动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影响。基于陕西、甘肃和宁夏3省457户农地转出户数据,从行动组织、行动效果、行动参与和行动信息4个层面描述集体行动,实证分析集体行动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在克服测量误差及变量间双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集体行动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存在正向显著影响。集体行动参与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意愿提高13.71%,续约强度提高12.95%。2)采用替换计量模型和删除部分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3)机制分析表明,集体行动通过促进非农就业转移、减轻农地依赖程度、降低失地风险感知3条路径促进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4)异质性分析表明,转出户越注重当下收益、兼业程度越高,集体行动对农地流转续约的促进作用越强。最后,提出精准开展非农技能培训、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增强农地流转信息透明度等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39;No.321 9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 张雯熹;王鹏;杨子;吴群;
推动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矛盾、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基于中国2003-2019年19个城市群内1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2)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中前三位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效应最大,且该效应随着位序后延而递减。3)空间沟通外部性与空间研发外部性是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4)城市群规模与基础设施水平,能够正向调节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U型”关系。因此,应针对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策略,推动不同层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分化,激发城市之间空间沟通外部性和空间研发外部性,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2025年05期 v.39;No.321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0 ] - 牛彦龙;王毅;
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是文化遗产领域的关键议题,文中以海河流域590个中国传统村落和47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实证对象,通过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全面揭示二者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海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遗项目分别呈现“多核边缘带状”与“双核均布点状”的空间格局,二者空间关联现象显著并且呈现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2)传统村落与非遗空间关联现象是多元因子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OPGD和MGWR模型结合可以精确捕捉多尺度空间的变化特征,进而从4个维度解析8个显著影响因子。3)空间关联的核心机制是人地关系的演变耦合,其中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历史文化是内生因素,社会经济是主控因素,政策治理是响应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洞察传统村落与非遗项目的关联机制,为我国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39;No.321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0 ] - 田庆春;郭磊;李莲;高江涛;
选择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运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临汾盆地黄土粒度分为3个端元,EM1可能代表的是东亚夏季风风化和成壤作用之下而形成的黏土组分;EM2可能代表的高空西风远源悬浮搬运的细粉砂组分;EM3可能代表的是近地面冬季风作用下搬运的局地沉积物以及短时间尘暴活动带来的粗粉砂组分。根据粒度端元分析结果并结合中值粒径和频率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临汾盆地全新世早中期的气候变化。依据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三个阶段:11.5~8.5kaBP冬季风强度较大并逐渐减弱;8.5~5.0kaBP冬季风强度小,夏季风强度大;5.0~3.2kaBP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可知临汾盆地全新世早中期气候演化与东亚气候变化具有相似性。
2025年05期 v.39;No.321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 张江浩;冀鸿兰;李昊;牟献友;杨震;
黄河内蒙古段天然堤岸由非均质土体组成,在冻融循环下土体强度极易劣化。文中采用不固结不排水(UU)三轴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核磁共振(NMR)试验和粒径分析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和初始干密度对堤岸土体宏微观特性的影响,探讨其强度冻融损伤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可显著增强土体强度。土体的初始干密度由1.37g·cm~(-3)提高到1.52g·cm~(-3),经历15次冻融循环后偏应力峰值最大可提高166.63kPa,抗剪强度从104.03kPa升至164.30kPa,抗剪强度损失率明显减小;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受冻融循环影响大小关系为:1.43g·cm~(-3)试样>1.37g·cm~(-3)试样>1.52g·cm~(-3)试样;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初始干密度高的土体孔隙取向更明显,孔隙分形维数更大,孔隙变化方式由孔径增大转变为以孔隙数量增多为主,颗粒形状因子增加更快,大颗粒破碎数量更多,初始干密度低的土体孔隙体积变化更明显;土体强度与微观结构受冻融循环影响表征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内蒙古段土质堤岸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39;No.321 14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 田华;田晨阳;张若琳;张旭美;郭璐;陈剑;
韩城矿区煤炭储量丰富,而淡水资源相对匮乏,高氟矿井水已成为制约矿井水循环利用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该区域高氟矿井水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尚未得到系统研究。文中采集了韩城矿区80组水样,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矿物的溶解与沉淀、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竞争吸附以及人为污染等因素对高氟矿井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对其来源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氟离子质量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部高、中部次之、南部低的分布特征,而在垂向上主要集中在埋深200~500m的3号和5号煤层工作面。偏碱性、高TDS、高Na~+、高HCO~-_3的水化学环境是高氟矿井水形成的重要条件,且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含氟矿物(如萤石)的溶解是高氟矿井水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方解石和白云岩的溶解饱和状态影响了萤石的溶解平衡,进而导致氟离子质量浓度升高。此外,阳离子交换作用降低了矿井水中Ca~(2+)的浓度,而HCO~-_3的竞争吸附作用置换出矿物表面吸附态的氟离子,进一步促进了氟离子在矿井水中的富集。相比之下,蒸发浓缩和人类活动对高氟矿井水的贡献相对较小。研究结果为矿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39;No.321 15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 谷琪;郭小鹏;张登飞;洪勃;肖涛;孔嘉旭;薛强;
植被区斜坡失稳已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降雨诱发根-黄土界面剪切强度损伤至破坏是斜坡浅层失稳的主要原因,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黄土复合体的剪切强度特性,有关根-黄土界面剪切强度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此,在黄土高原区选取典型的刺槐根-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浅层滑坡形态特征、根-土滑面特征、根系空间展布的野外地质调查;对现场选取的根系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在定量统计根系空间构型的基础上将根系划分为Ⅰ型(0-2mm)、Ⅱ型(2-5mm)和Ⅲ型(5-10mm)三种根型。自主研制了新型叠环式单剪仪,开展大尺寸刺槐根-黄土界面单剪和剪切面三维激光扫描试验,研究含水量(w=5%、12%、19%)、根型(T=Ⅰ、Ⅱ和Ⅲ型)和含根率(R=2.11%、1.17%和0.23%,R为根的质量与干土质量之比)对根-黄土界面剪切强度及其剪切破坏面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含水量会显著降低根-黄土界面抗剪强度;根型和含根率对根-黄土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皆较为明显,主要归因于黏聚力的提高。根型对根-黄土界面抗剪强度的提升程度依次是Ⅱ型、Ⅲ型和Ⅰ型,归因于根型的弯曲度。含根率对根-黄土界面抗剪强度的提升程度依次是2.11%、1.17%和0.23%。首次发现了根-黄土界面抗剪强度与其剪切破坏面分形维数成正相关关系。研究成果为理解根-黄土界面的力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为降雨作用下植被根系固坡失效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39;No.321 16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 杨晓郁;邓荣鑫;
探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在星载高光谱数据中的城市人工乔木树种分类效果,为城市绿化的经营规划提供更高效的途径。文中基于“珠海一号”OHS-3C高光谱卫星影像与高分2号(GF-2)全色影像融合数据,采用一种能够同时提取高光谱数据的光谱和空间特征且无需进行降维的3D-CNN模型,对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区域的6种主要乔木树种进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的3D-CNN模型树种总体分类精度为90.58%,Kappa系数为0.89,表明基于3D-CNN算法的树种分类结果精度较高,分类结果与真实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高光谱卫星影像中的光谱和空间信息,实现研究区乔木树种的高效准确分类,在植被的经营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39;No.321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 张铎;闫增峰;岳英俊;倪平安;马朝龙;姚珊珊;王江丽;
探索石质文物表面温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是实现预防性保护的前提。为解决传统技术在无损检测石质文物表面温度方面的局限,采用红外成像设备对石窟壁面温度进行监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ython建立红外图像与温度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分析窟内壁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通过热电偶测点与红外热成像监测数据的对比,发现拟合精度R~2为0.889,证明了红外热成像对石质文物表面温度监测的准确性。2)利用K-means聚类将20个测点划分3个典型簇类共6个测点,在全面反映窟内壁面温度变化特征的同时降低了复杂且重复的统计分析。3)不同工况下的红外图像特征和窟内温度的时空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晴天工况中多个测点存在显著的温差应力循环,而阴天工况壁面温差应力较小。此外,降雨事件造成窟外温度急剧下降时,窟内温度则均匀且缓慢地降低,这表明窟内岩体本身具有一定缓冲能力。
2025年05期 v.39;No.321 19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