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统计评价、动态演进与智能预警

    王慧玲;李松松;曹丹丹;

    探究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刻画其动态演进趋势,并对风险点进行有效智能预警对于高质量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意蕴和现实意义。文中利用2012-2021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生产能力、基础支撑、绿色发展、国际贸易、风险隐患、民生福祉6个方面探索性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评估粮食安全水平,利用Kernel核密度方法、Markov链、热力图刻画粮食安全动态演进趋势,并基于粒子群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开发了粮食安全智能预警模型。研究发现: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自给率是评估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2)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动态演进过程缓慢、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区域差异扩大。3)西藏、青海、贵州、广西和海南被列入未来四年粮食安全高风险预警省份。

    2025年04期 v.39;No.32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0 ]
  • 蒙晋陕煤炭足迹测算与经济增长低碳路径研究

    赵丽霞;魏梦迪;

    在国际新能源安全格局下,能源不仅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亦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为应对绿色经济低碳转型,文中应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测算2006-2022年间煤炭足迹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指数,探究煤炭足迹测算及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低碳路径,结果表明:1)2022年蒙晋陕煤炭足迹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分别为8.244、3.94、5.741,均高于同期全国脱钩指数-3.865,蒙晋陕煤炭足迹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但对长期生态资源环境治理存在潜在风险。2)经测算,煤炭足迹对煤炭资源禀赋的贡献度为0.532,煤炭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54,而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为0.551,进一步说明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煤炭资源禀赋配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为此培育煤炭产业发展新市场,释放煤炭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形成国际煤炭合作新秩序,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5年04期 v.39;No.320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创新动机的异质性分析

    赵晓慧;余畅;董维佳;

    文中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双重趋势下的企业行为,重点讨论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不同类型企业的绿色创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差异。作为存在“双重外部性”的研发活动,减少监管压力、追求利益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挑战绿色创新的主要动机。上述动机分别主要表现在重污染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中,因此文中运用2007年至2022年A股三类上市公司共30683个企业年度微观数据样本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三类企业绿色创新是否存在差异化的影响机制。文中实证结果证明:1)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依照显著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重污染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其他一般企业。2)对于重污染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绿色研发效率的方式发挥作用。3)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管理支持。4)对于其他一般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继而有助于企业重视绿色创新。文中研究的数字化转型在三类企业中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创新激励措施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320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634 ] |[引用频次:0 ]
  • 煤炭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测度、时空特征与区域异质性研究

    张丽峰;

    煤炭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问题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的绿色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采用超效率SBM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算了我国40个地级煤炭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及变化特征,利用核密度估计和自然断点法分析了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保持在0.7左右,整体偏低,35个城市碳排放效率均值均未达到生产前沿面,属于生产无效率状态。2)煤炭资源型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年均增长1.1%,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有10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这些城市技术效率不仅没有提高,还呈现技术退步现象。3)碳排放效率核密度曲线表明碳排放效率在逐年提高,城市间差异在逐渐缩小。碳排放效率低值区城市数量在逐渐减少,逐步向较低值区和中等值区集聚。4)碳排放效率整体差异在逐渐缩小,组间超变密度对总差异贡献最大。西部组内差异最大,其次是东部、中部和东北。西部与东北、中部和东部间形成较大组间差异。

    2025年04期 v.39;No.320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0 ]
  • 沙漠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程度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杨朔;盖笑慷;赵国平;

    沙漠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科学衡量其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程度是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关键战略举措。文中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借助GEP核算法测算该地2010-2022年间的生态产品价值,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生态产品初级转化率等方法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22年毛乌素沙地的GEP为2750.47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比最高(78.23%)。2010-2022年,毛乌素沙地的生态产品总值(GEP)、单位面积GEP以及人均GEP均有明显增长。2)研究期间毛乌素沙地的GEP与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而供给服务价值呈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3)毛乌素沙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生态产品价值初级转化率及价值实现效率仍处于相对低值。此外,文中对毛乌素沙地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变化对GEP的影响,发现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以及耕地向草地的转化是GEP增加的主要原因。毛乌素沙地在未来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应注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打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样板。

    2025年04期 v.39;No.320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0 ]
  • 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影响与路径分析

    李青原;齐晓雨;张佩;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带来了重要机遇。文中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公开数据及各地区统计年鉴,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显著促进了农村共同富裕,但在不同地区和技能群体间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受益程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而高技能群体如青年和高学历人群受益显著,低技能群体受益有限,凸显了缩小地区和群体之间数字鸿沟、实现普惠发展的必要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拓展就业机会、增强社交互动和转变文化观念等路径,实现了农民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文中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主观福利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320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0 ]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李琦;秦富仓;李晗;杨乙丹;渠美;

    发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文中以2008-2021年中国1101个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使用PSM-DID模型分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2)区域异质性方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政策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类型异质性方面,粮食蔬菜类和景观文化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够通过技术发展、主体培育、品牌建设提升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基于此,文中提出进一步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分区域、分类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产业的带动功能等建议。

    2025年04期 v.39;No.320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0 ]
  • 农场主数字素养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2023年山东省家庭农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慧敏;朱建军;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小农户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如何促进其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值得探讨。在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文中从数字素养出发,实证分析了农场主数字素养对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农场主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强化家庭农场电商参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促进农场主拓展社会网络来正向影响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收入较高和服务易得的家庭农场,农场主数字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其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因此应强化农场主数字素养的培育,并为家庭农场电商参与、服务采纳与社会网络拓展创造条件,更好地促使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

    2025年04期 v.39;No.320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0 ]
  • 家庭发展韧性与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基于陕甘宁457户农地转出户的实证研究

    李松青;段晓梅;周石磊;司瑞石;

    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届满之际,农村各地土地流转合同陆续到期,促进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对于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甘肃和宁夏457户农地转出户数据,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政策适应能力5方面构建家庭发展韧性指标体系,并采用IV-Probit模型、IV-T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探究家庭发展韧性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作用机制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家庭发展韧性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意愿和续约期限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该结果在改变核心解释变量度量方法、剔除异常值和替换计量模型后仍然稳健。2)家庭发展韧性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促进作用在抚养期及以上家庭生命周期和风险追求型的样本中更为明显。3)家庭发展韧性通过促进非农就业转移和降低违约风险两条路径推动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4)家庭发展韧性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1.115和1.521后,其对续约意愿和续约期限的影响增强。据此,提出以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家庭发展韧性、完善农地流转续约运行机制、提高转出户非农就业质量和增强契约管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39;No.320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0 ]
  •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时空特征及多情景预测分析

    庞立东;庞萬隆;刘国栋;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和碳储存基地,评估该地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趋势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1992-2022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了该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模型预测了在生态保护、自然增长和耕地保护三种情景下,2022-2050年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研究表明:1)草地、天然林、人工林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合计占总面积98%。1992-2022年间,建设用地增长最快,草地减少13556.02km~2,主要转化为耕地和人工林。2)在2022-205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耕地、人工林、建设用地和天然林面积分别增加3684.14km~2、2906.18km~2、2328.22km~2和1218.78km~2;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减少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增速低于自然增长情景;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展概率增大。3)碳储量方面,2022-205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增加28.82×10~6Mg,耕地保护情景下增加32.06×10~6Mg,生态保护情景下增加32.08×10~6Mg,天然林碳储量增长占主导,贡献率达84%。因此,未来应限制林地、草地和水域的转出,促进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移,以提升碳储能力。

    2025年04期 v.39;No.320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0 ]
  • 乌昌地区土地利用碳储量估算及多情景预测

    杨红霞;何浩;韩东爽;杨华存;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至关重要,特别是对维持区域碳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中以乌昌地区(新疆天山核心经济带)为研究案例,探讨了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了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研究结合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驱动因子,模拟了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四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碳储量分布。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20年,乌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显著变化,未利用地增多,草地减少,其他地类动态变化。2)在研究期间,草地大面积转出,面积减少1961.96km~2,降幅13.61%,建设用地增加306.64km~2,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并无显著性变化。3)相比2020年,2030年四种情景下碳储量普遍下降,除生态保护情景外,尤其是城市扩张情景下碳储量减少最为显著。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随之增加的建设用地是导致碳储量下降的关键因素。4)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降幅最小,为2.82×10~6t,生态保护情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碳储量增加5.06×10~5t。研究为乌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碳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39;No.320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0 ]
  • 基于中国高分辨率数据集(CHAP)的近20a新疆地区PM_(2.5)时空变化特征

    于志翔;于晓晶;李霞;梅桢;陈诗永;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加之特殊的地形和天气气候条件,新疆地区面临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再分析数据时空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可有效弥补新疆地区地面观测站点稀疏不足的问题。文中聚焦新疆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物(PM_(2.5)),采用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China High Air Pollutants, CHAP)和新疆35个国控站点观测数据,首先综合评估了CHAP PM_(2.5)质量浓度在新疆的适用性,进而深入分析了该地区2000-2022年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HAP PM_(2.5)在新疆的适用性整体较高,在27个站点CHAP与站点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且北疆站点高于南疆;从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均方根误差、标准偏差比等统计量来看,CHAP PM_(2.5)在相对洁净地区数值偏高约6.9%,在污染高值区偏低约4.8%。分析表明,2000-2022年新疆地区年均PM_(2.5)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50μg/m~3降至37μg/m~3,下降幅度约为26%,尤其在2016年后下降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PM_(2.5)质量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南、北疆地区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南疆地区在春季浓度较高,最大均值(94μg/m~3)出现在4月份;北疆地区在冬季浓度较高,最大均值(62μg/m~3)出现在1月份。文中研究可为新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的机理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4期 v.39;No.320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 雅鲁藏布江干旱河谷米林段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卢佳雪;刘雅丹;王学林;陈江波;丁国栋;

    青藏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起源于青藏高原内喜马拉雅山脉的雅鲁藏布江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其漫长的干旱河谷段发育了大面积的风沙地貌,风沙危害成为影响青藏高原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系统了解该区域的风沙活动规律对改善雅鲁藏布江河谷生态环境,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雅鲁藏布江干旱河谷米林段为研究区,基于“米林基准站”2018-2023年监测的逐时风速、风向等数据及野外风沙实验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4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3.59%。就季节而言,春季起沙风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高,分别为6.44 m/s、5.17%、19.63VU,是主要的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四季起沙风风向与年起沙风风向结构相似,偏西风(WSW、SW、SSW)和偏北风(NNW、N、NNE、NE)为主导风。偏西风中以SW方向为主,偏北风中以NNE方向为主。3)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34.52VU和8.87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26,属于高变率,风况对应为复杂风况;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 63.15°,为ENE方向,表明雅鲁藏布江干旱河谷米林段沙物质主要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4)研究区输沙率随高度增加而下降,随风速增加而上升;总输沙率河滩地>流动沙丘>沙质农田>半固定沙地;超过90%的输沙量分布在0~30cm高度。

    2025年04期 v.39;No.320 14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 祁连山大通河流域白桦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葛静茹;张荣霞;张金峰;

    文中以祁连山大通河流域白桦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数量变化动态指数,结合生存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法,分析种群生长规律,阐明种群动态趋势,为该种群保护及流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白桦种群个体数随龄级增大总体呈现从中龄(Ⅳ-Ⅵ)、成龄(Ⅶ-Ⅸ)向幼龄(Ⅰ-Ⅲ)、老龄(Ⅹ-Ⅻ)递减趋势。其中,成龄个体数最多,占43.92%,表明白桦种群处于成龄林阶段。2)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B_1亚型,表明各龄级的存活数差别较大,且幼龄个体死亡率高。3)生存函数显示,白桦种群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种群发展中,幼龄个体数量基本不变,中、成龄逐渐减少,老龄逐渐增多。综合以上各项研究结果可知,祁连山大通河流域白桦种群维持依赖中、成龄个体,幼龄个体少导致种群难以维持,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群落取代。

    2025年04期 v.39;No.320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 毛乌素沙地引种小胡杨2号初期生态适应性分析

    张彦东;任余艳;何金军;石麟;马郡粒;赛富勒;

    文中以引种6a的治沙造林树种小胡杨2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毛乌素沙地的生长情况,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在不同立地类型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小胡杨2号成活率覆沙梁地>盐碱滩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存活率、保存率覆沙梁地(H_4)>覆沙梁地(H_3)>半固定沙地(W_2)>半固定沙地(H_2)>轻盐碱滩地(E_1)>固定沙地(H_1)>覆沙滩地(W_3)>固定沙地(W_1)>重盐碱滩地(W_4)。2)有连续水分补给的覆沙梁地(H_4),茎粗、枝条长度、冠幅明显高于其他立地条件;无连续水分补给的覆沙梁地(H_3),主干抽干枯死,根部萌生出新的枝条,无主干,呈灌木状。半固定沙地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固定沙地,次于有连续水分补给覆沙梁地。轻度盐碱滩地优于覆沙滩地优于重度盐碱滩地。3)小胡杨2号最长根长度、根深和根量沙地>梁地>滩地;叶片长宽比沙地>滩地>梁地;叶片色泽和植株长势沙地、梁地优于滩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各地类表现一致。4)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H_4>W_2>H_2>E_1>W_1>W_3>H_1>H_3>W_4。5)小胡杨2号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同时也喜水肥,有水肥补给情况下,生长旺盛。在只有雨养条件下,小胡杨2号在毛乌素沙地可作为生态防护树种推广,如作为用材林和农田防护林培育,需具有灌溉条件。

    2025年04期 v.39;No.320 165-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多源数据的云南省文物资源交通可达性测度及旅游利用潜力评价

    赵书虹;李琴;

    文物资源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探索其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利用潜力是科学指导文物旅游交通规划、经营开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文中基于市内、市际两种视角,对云南省文物资源交通可达性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切入点,融合多源数据构建文物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K-means聚类法探究旅游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并划分具有相似优势的潜力类型区。结果显示:1)云南省文物资源的市内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从城市中心到达文物资源的平均用时为1.38h,总体上较为理想;市际交通可达性平均值为19.38h,整体水平偏低。2)综合可达性平均值为19.70h,通行时间成本偏高,空间上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3)云南省文物资源旅游利用潜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昆明、楚雄、红河、曲靖、玉溪是旅游利用潜力的热点区。4)文物资源旅游利用潜力类型区可分为综合优势区、交通-支撑优势区、交通-市场优势区、资源-交通优势区、综合弱势区5类,其中综合弱势区占总数的1/2。

    2025年04期 v.39;No.320 17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0 ]
  • 晋陕蒙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魏晓宇;王珊;杨欢;贾思;刘奕;潘霞;

    晋陕蒙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文化聚集区,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晋陕蒙30个市(盟)860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7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选用重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数量空间关系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晋陕蒙传统村落与“非遗”集聚形成以晋中地区为核心,逐步向陕南及内蒙古地区减弱,长城内外差异显著的特征。2)晋陕蒙传统村落和“非遗”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联系,但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差异性特征。3)晋陕蒙地区传统村落与“非遗”的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各有侧重。研究结果验证了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对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利用具有突出价值,为二者的整体性保护与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39;No.320 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0 ]
  • 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和fsQCA的实证分析

    孔德易;严艳;武梦雪;

    社会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提升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有助于发挥社会创业在乡村旅游地区的积极作用。文中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企业家意向形成模型,以339名乡村旅游创业者的有效数据为样本,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实证分析了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形成的多因素交互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主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制度环境、感知可取性和感知可行性均对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主动性人格和社会支持对乡村旅游创业者的社会创业感知可取性和感知可行性具有正向影响。3)上述因素并不能单独构成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形成的必要条件,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四条组态路径,驱动乡村旅游创业者社会创业意向的形成。研究丰富并拓展了社会创业意向的研究对象,为促进乡村旅游地区社会创业和推动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2025年04期 v.39;No.320 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229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