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动态演化与时空收敛——以陕西省为例

    杨万平;牟牧戈;李冬;

    新质生产力要求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发展的经济引擎,但长期以来的“陕西现象”使其陷入高质量发展困境。文中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同时纳入投入结构优化与环境福利非减性双重约束构建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测度模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与核密度估计法全面揭示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区域差异及演化特征,并使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1)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呈上升趋势,主要源自于发展不足,以“资本-生态建设-能源-劳动”的贡献率递减,并以“陕南-陕北-关中”依次降低。2)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整体差异逐渐下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出现中心右移和左拖尾现象,相对差异逐渐扩大,关中与陕北区域内差异缩小,陕南区域内差异扩大,区域间差异以陕南-陕北为主。3)陕西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存在β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以“关中-陕北-陕南”依次递减。研究结果可为化解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提供有益视角,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4年09期 v.38;No.31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4 ]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0 ]
  • 2022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评估

    胡永浩;胡南燕;武拉平;

    科学全面测度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制定优化节粮减损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基于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和排放系数法,对2022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的资源环境效应以及节粮减损潜力下的资源环境效益进行评估。研究表明:1)2022年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直接造成了17.30百万hm~2(10.18%)耕地、657.79亿m~3(10.97%)水资源以及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源的浪费(直接效应)。2)粮食损失浪费还造成了其他部门煤炭、原油、电力等共计1304.03万t标准煤能源的间接浪费(间接效应)。3)综合来看,粮食损失浪费导致了12704.62万t二氧化碳当量的额外碳排放,相当于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的20%。4)若粮食损失浪费降低5.46%(静态预测潜力),则可以节约5.24百万hm~2耕地和181.06亿m~3水资源,减少199.35万t化肥等农用物资投入和386.61万t标准煤能源消耗,并相当于减少3766.60万t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从而获得巨大的资源环境效益。未来应当通过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法律规制等手段加强节粮减损工作,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助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4年09期 v.38;No.313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测度、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刘佳;付鹏举;林春艳;王肇铧;

    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评价体系,考察其地区差异、时空演变及收敛性。具体为,以2011-2020年黄河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运用Theil指数法、Kernel密度估计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时间阶段性、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2)全流域空间差异的发展进程存在反复,在考察期内呈W型走势,主要差异来源为流域内部。3)动态演进呈现右移拖尾、尖窄峰到扁宽峰,全流域由双峰演变为三峰,分流域呈双峰俱乐部化,是空间非均衡性的表现。4)地区经济水平、技术创新、人口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重要因素,具有空间溢出性。观察期内的水权制度实施对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政策因果效应。文中客观衡量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情况,为因时因地施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与量化基础。

    2024年09期 v.38;No.313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3 ]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 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评价——基于西部四省(区)735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调查研究

    范国华;张自尧;张文政;

    以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西部四省(区)735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基于专家评价法—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对其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总体上是显著的。2)从效果类指标的评价结果看,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效益最为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中的医疗服务、搬迁户的政府活动参与以及对政府政策的满意度三项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3)从能力类指标的评价结果看,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最为明显,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4)西部四省(区)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效能存在明显差异,四川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效能要明显高于西北三省(区)。

    2024年09期 v.38;No.313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 创业韧性对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的影响

    莫经梅;张社梅;

    农业绿色创业是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基于返乡入乡人员这一农业绿色创业“主力军”,以四川省10个区(市、县)424名绿色创业者为样本,运用OLS模型和QR模型探讨资源拼凑视角下创业韧性对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业韧性显著影响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且随着农业绿色创业水平的提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资源拼凑在创业韧性与返乡入乡人员农业绿色创业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创业者要具有认知农业绿色创业活动的能力,重视创业韧性的提升,支持构筑包容性乡村创业氛围进而提升农业绿色创业水平。

    2024年09期 v.38;No.313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 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生态养殖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品牌收益激励和质量监管约束的中介作用

    李翠霞;潘雨桐;

    地理标志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粗放式生产所引起环境污染问题的现代化手段。文中对“巴彦猪肉”地理标志生猪养殖户展开微观调查,采用准自然实验的PSM法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生态养殖行为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地理标志品牌的养殖户相对未参与养殖户的养殖收入、养殖成本、养殖净收益均有所提高,地理标志品牌收益激励效果为9.13%。2)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养殖户生态养殖行为采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农牧结合养殖行为、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分别是24.7%、26.7%和20.3%。3)地理标志品牌参与通过品牌收益激励和质量监管约束两条路径,促进养殖户进行农牧结合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由此,提出地理标志经营部门应合理调配青粗饲料比例、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产品净收益,激励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政府部门应增加粪污处理及病死畜处理设施投入、提高养殖监管力度,倒逼养殖户生态养殖。

    2024年09期 v.38;No.313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 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互动效应研究

    宋亮;王志杰;王珂;刘聪;

    基于云南省腾冲市524份规模农户(其中外来农户224份,本地农户300份)数据,采用二元选择模型探讨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的差异及其互动效应。研究显示:1)外来农户技术密集型、成本节约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更高,本地农户传统惯性型、资源依赖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更高。2)与外来农户互动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农户技术密集型、成本节约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3)与本地农户互动不能显著提高外来农户传统惯性型、资源依赖型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水平。在土地跨域流转规模扩大背景下,相关政策制定主体要意识到外来农户与本地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差异与互补,制定针对性和多样化对策,促进两种农户的互学互鉴,提高农业生产绿色水平。

    2024年09期 v.38;No.313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明睿;陈英;谢保鹏;裴婷婷;

    农户参与意愿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是决定公共物品供给和治理效果的关键。为探究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意愿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以农渠修建为例,基于古浪县土门镇452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收益预期、家人或朋友态度以及信息透明度感知是关键因素。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两两相互正相关影响,表明农户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评估会受社会期望和他人观点认同程度的影响。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改进信息传递和政策宣传方式,引导个体发挥主观规范的正向影响,通过提供农资补贴、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户参与农渠修建的意愿,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2024年09期 v.38;No.313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0 ]
  • 特大山地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潘捷;李斌;钱焱杰;

    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对于提升城市活力至关重要。文中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以百度人口热力数据表征城市活力,采集兴趣点、建筑和路网矢量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大数据,采用热点分析、最小二乘法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城市活力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强度和混合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作为典型的特大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活力呈现出内环以内和外围次级组团中心高值集中、外围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活力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维度,在内环以内和人口集聚区,各功能类型设施的集聚能显著提升城市活力水平,而在边缘区域表现不明显。3)土地利用强度维度,提升路网密度、基础设施完善度有助于全局活力提升,而建筑密度则因区位对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4)土地利用混合度维度,较高的功能混合度在组团中心能促进活力提升,但在外围地区并不明显。针对特大山地城市的活力空间格局优化,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科学引导功能布局;加强各组团间的土地功能衔接;构建各组团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策略,结合山地特色,营造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人居场景。

    2024年09期 v.38;No.313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 基于MGWR模型的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

    牛彦龙;王毅;

    以太行山区8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等方法精细识别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格局,从4大类18个影响因子中筛选出8个显著性的影响因子,进而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和深层机制。研究发现,MGWR模型相比经典GWR模型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稳健性。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是由“自然生态—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多元因子交互作用、协同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化系统,空间格局上呈现“一带多核边域”的结构特征。文保单位集中度、古道文化线路、非遗集中度、景区密度、年均日照、平均坡度、城镇化率、道路密度等因子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产生显著影响。

    2024年09期 v.38;No.313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无人机数字表面模型的冬小麦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及迁移能力分析

    郭燕;贺佳;曾凯;张彦;张红利;郑国清;王来刚;

    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是表征作物长势状况的重要参数,快速精准地估算AGB对指导农田精准管理和挖掘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AGB的估算也能够为粮食安全问题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文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水氮处理,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成像光谱仪获取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影像,提取数字表面模型,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回归方法建立和改进了基于无人机影像提取株高(Height from Digital Surface Model, H_(dsm))的AGB估算模型。结果表明:H_(dsm)与实测株高(H)和AGB相关性较高,直接利用H_(dsm)构建的AGB估算模型R~2、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和RPD(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分别为0.58、4528.23kg·hm~(-2)和1.25,估算平均值较实测值平均值小,且估算值较为分散。改进的基于比值的AGB估算模型R~2、RMSE和RPD分别为0.88、2291.90kg·hm~(-2)和2.75,估算平均值与实测平均值较为相近,模型较直接用H_(dsm)进行AGB估算,精度提高了51.72%。而且,改进的AGB估算模型在不同水处理和不同年份情景下表现出了较强迁移估算能力。数据特征的差异是导致AGB估算模型迁移估算能力不同的关键因子,文中为模型构建和迁移估算作物长势参数时提供了一种前置条件,如果不同的数据集具有相似的直方图特征,模型在新的情景下具有较强的迁移估算能力。

    2024年09期 v.38;No.313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 格网尺度下内蒙古库布齐七星湖国家沙漠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特征

    丁延龙;刘丽梅;刘斌;李亚杰;

    以内蒙古库布齐七星湖国家沙漠公园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模型,基于2000—2021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ENVI、ArcGIS平台定量识别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在300m×300m格网尺度下估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库布齐七星湖国家沙漠公园农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裸地逐渐减少。21年间,裸地面积缩减1979.40hm~2,草地面积增加1854.99hm~2,是区域内变化幅度最大的地类。2)2021年沙漠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00年增加了3086.95万元,增幅达到120.27%。在不同年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四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总和均在78%以上。从空间格局分布上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位于公园北部的沙漠体验区。较高值区地类以草地为主,其分布范围较大,且有向公园南部沙地保育区扩张的趋势。3)草地面积的增加是带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大的主因,同时公园北部草地退化为裸地导致部分格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此现象可能与旅游活动的干扰有关。

    2024年09期 v.38;No.313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 日调节水电站对水文情势的再调节作用研究——以尼那—拉西瓦为例

    李时;杨雪;李凤年;王盼;张梦园;秦毅;

    为明确日调节水电站对水文情势的再调节作用,文中根据贵德站1954-2020年逐日径流资料,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及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比分析多年调节能力和日调节能力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及尼那和拉西瓦水电站)对水文情势及生态影响。结果显示:贵德站年径流序列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龙羊峡(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控制性水电站)运行后,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为88.51%,其中28个指标发生了高度改变;日调节水电站(尼那和拉西瓦)的叠加运行后,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下降为75.24%,其中高度改变的水文指标下降至15个。结果表明日调节水电站(尼那和拉西瓦)发挥了显著的再调节作用,降低了龙羊峡对汛期月径流、极端流量等指标的影响,使径流整体更加趋近于天然时期,但流量的变化更加频繁,并且程度加剧。

    2024年09期 v.38;No.313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黄土高原东部非季风期土壤水分连续蒸发定量评估

    孟思彤;孙从建;陈伟;高彩欣;丛佳敏;

    定量评估土壤水分蒸发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区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维系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黄土高原东部非雨季生长期(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的土壤水分样品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区域土壤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并探讨了其与主要环境要素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研究时段SWC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δ~(18)O和δ~2H月际间差异显著。2)土壤水δ~(18)O平均值在0-20cm土层最为富集,在40-60cm土层最为贫化。3)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量(f)在4月最小而5月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f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4)f与区域大气温度(T)、风速(WS)、潜在蒸散发(ET_0)呈现出正相关性,与土壤含水量(SWC)、相对湿度(RH)呈负相关性。5)小雨量时(<5mm),f与外界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较弱,大雨量时(>20mm)时,f与外界环境要素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农业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09期 v.38;No.313 12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位预测方法研究

    田辽西;覃华清;

    地下水位的准确预测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物理模型、数值模型参数获取困难、建模过程复杂、建模数据时间跨度较短等问题,提出一种多变量LSTM算法来准确、快速预测地下水位。通过将黑河干流中游地区1986年至2018年月均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作为数据集,构建了两层每层30个神经元的LSTM模型,并对单一动态类型、混合动态类型两种数据训练方式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模型准确预测了地下水位的月度变化,预测精度较高,RMSE均值为0.18,R~2均值为0.8以上。2)相同动态类型输入的预测正确率略高于混合动态类型输入,证明区分不同类型地下水并以相同动态类型的数据作为输入,有助于提高LSTM模型在时序数据预测中的准确性。该研究实现了地下水位的快速精确预测,确定了多变量LSTM模型在预测甘肃张掖盆地地下水位的可行性,进而为张掖盆地水资源初步判断、方案决策提供方法支撑。

    2024年09期 v.38;No.313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的沙尘天气时空无缝识别

    田海静;孙涛;刘旭升;孔祥吉;倪希亮;李若含;

    沙尘天气识别和监测是灾害预警和治理的关键,文中以葵花8号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波段为基本数据源,研究构建了基于卫星热红外影像的沙尘识别模型,模型同时利用了8.6μm、10.4μm、12.3μm、7.3μm四个波段,可实现对沙尘天气的全天时、高频次监测。利用国家气象局固定台站274条沙尘天气监测数据验证识别精度达到90.14%。利用模型提取了2018年3-5月一小时一次的沙尘天气分布,全国范围内累计611×10~4km~2受到了沙尘天气影响,平均受影响天数0.64d,其中影响范围和影响天数最高的是4月份,其次是3月份和5月份,沙尘天气影响天数超过10d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面积占92.92%。利用模型对2023年3·22强沙尘暴起源和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这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和内蒙古中部,累计影响15省(区、市)约223.30×10~4km~2。模型已应用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沙尘天气监测中,对灾害评估与应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09期 v.38;No.313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回涡沙丘形态动力特征

    马玉娇;毛东雷;来风兵;李鑫鑫;何强强;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上风向普遍发育回涡沙丘,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回涡沙丘形态指标及回涡沙丘各地貌部位的输沙量、风速和沙物质的粒度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揭示风沙流与植被对沙丘形态与物质组成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发育成熟的回涡沙丘形如新月,灌丛和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影响回涡沙丘的形态特征。回涡沙丘宽度随灌丛沙堆宽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沙丘形成初期回涡沙丘高度随灌丛沙堆高度增加的不明显,后期回涡沙丘高度随灌丛沙堆高度增大而逐渐增大。2)回涡沙丘涡槽气流反卷,风速最小,侧翼气流发生绕流,风速最大。3)五个地貌部位侧翼输沙量最大,涡槽输沙量最小,各地貌部位距水平地面越近输沙量越大。五个地貌部位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均大于1,各地貌部位主要以风蚀和搬运过程为主,灌丛疏透度变大或枯死,会导致回涡沙丘发生消散。4)回涡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细砂、细砂、极粗粉砂组成,风速越大风沙流携沙粒径越粗,回涡沙丘侧翼风沙流携沙物质粒径最粗,灌丛沙堆背风坡风沙流携沙物质粒径最细。回涡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粗于灌丛沙堆。回涡沙丘与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影响不同地貌部位流场变化及沙物质粒度特征空间分异。

    2024年09期 v.38;No.313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 多元膳食结构对耕地资源需求的影响差异及优化策略

    郑伟伟;周瑞彤;吴一帆;张超正;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不断升级,导致食物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加剧了耕地资源压力。文中基于耕地足迹理论,分析2000-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通过LMDI分解法定量研究人口规模、膳食结构及科技进步对耕地需求的贡献,并采用情景分析法对比分析当前膳食结构、动植物食物平衡膳食结构及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结构三种情景的耕地足迹,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22年中国居民总食物消费量较2000年增加了35.9%,动物性食物耕地足迹明显增加,植物性食物耕地足迹逐年下降,且以粮食的耕地足迹下降最为显著。2)膳食结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耕地需求的关键因素,人口因素对促进耕地需求增加的影响不断减弱,科技进步无法同人口增长和膳食结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增加效应相平衡。3)若由当前膳食结构向动植物平衡膳食结构转变将导致人均膳食耕地足迹增加0.36m~2/d,耕地资源赤字的省份将明显增多;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结构转变将导致人均膳食耕地足迹减少0.49m~2/d,大部分地区的耕地资源压力将有所缓解。文中研究为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2024年09期 v.38;No.313 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 宝鸡市金陵河下游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解析

    张军;王子华;姚薇;耿雅妮;

    为研究宝鸡市金陵河下游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采集金陵河下游土壤42份及沉积物41份样品,使用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仪测定8种重金属(Pb、Cd、As、Cr、Mn、Ni、Cu和Zn)含量。对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Pb、Cd、As、Cr、Mn、Ni、Cu、Zn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评价,利用PMF模型识别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并结合地统计方法识别各来源的污染区域。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大小顺序为:Mn>Zn>Cr>Pb>Cu>Ni>As>Cd,沉积物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n>Zn>Cr>Ni>Cu>Pb>As>Cd;金陵河下游土壤与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在空间上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土壤重金属浓度高值区在蟠龙山村与翟家坡村附近,沉积物重金属浓度高值区在姚家寨和铁路周围;金陵河下游土壤与沉积物中Cd属于强风险水平,土壤平均综合生态风险为轻度风险,沉积物平均综合生态风险为中度风险;金陵河下游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源(36.85%)、自然源(19.12%)、农业源(23.42%)和交通源(20.61%),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源(48.32%)、自然源(33.27%)和农业源(18.41%)。

    2024年09期 v.38;No.313 17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 跨境旅游合作区旅游经济网络时空演化和协同发展模式——基于中国新疆-中亚五国的案例分析

    白洋;陈明珠;刘晓燕;凌子良;窦开龙;

    跨境铁路建设促进跨境旅游合作区一体化建设和协同发展。以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34个重点城市构建跨境旅游合作区,基于2025、2035和2055年跨境铁路规划进程与建设进度,提出3种情景假设,运用成本加权距离等方法探究跨境旅游合作区旅游经济网络的格局演化与层级演进,建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随着跨境铁路建设的逐步推进,边境城市的时间成本降低和空间非均衡性减弱,可达性空间结构呈现“圈层式→廊道式”演变规律。跨境旅游经济网络呈现“离散型→菱形状→多核心”演化路径。结合跨境铁路建设进程、沿途文旅资源本底与铁路发展规划,建构“点-线-面”系统结合的跨境旅游合作区协同发展模式。

    2024年09期 v.38;No.313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 地方性感知、地方认同与好客行为——以内蒙古敖鲁古雅乡生态移民为例

    王帅;范蒙;邬友;赵博洋;

    推动生态移民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提高移民好客行为意愿对构建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为案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移民地方性感知、地方认同与好客行为之间的关系及机制。研究发现:1)移民地方性感知可显著增强其地方认同,但感知因素存在差异。2)移民地方情感认同、意向认同可显著增强其好客行为意愿,地方认知认同对好客行为意愿无显著正向影响,但可通过地方情感认同、意向认同中介正向增强好客行为意愿。3)移民地方性感知可直接显著增强好客行为意愿;也可通过地方情感认同、意向认同中介间接正向增强好客行为意愿。研究揭示了生态移民从感知-认同-好客行为的关系机制,结果对于了解生态移民区移民心理、建立地方认同及好客行为意愿提供理论借鉴,并可为其他生态移民区友好型主客关系构建及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9期 v.38;No.313 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